


文體旅局去年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為本港文化藝術政策的長遠發展訂下了清晰方向。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昨日所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強調,將繼續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具體來說,政府將進一步致力打造香港成為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並推動西九文化區及本地文創產業多元發展。●文: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夢薇、雨竹、焯玲、尉瑋
香港是全球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施政報告指出將大力打造香港成為全球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吸引更多國際拍賣行、畫廊及專業人才落戶。具體舉措包括:構建機場城市藝術生態圈,集藝術創作工作室、畫廊及貿易於一身,並建設大型藝術品倉儲及配套;強化國際藝術品交易平台,與巴塞爾藝術展深化合作;與業界就藝術品交易的稅務、融資、人才等範疇進行研究等。
籲加強場地與展覽項目支援
富藝斯拍賣行發言人表示,今年9月底,三大國際龍頭拍賣行將首次在香港同期舉行現代及當代藝術拍賣,這也是三大拍行在香港投資開設空間和拍賣廳後,第一次向倫敦和紐約看齊的做法。「這代表着香港的藝術市場持續在往更國際化邁進。我們作為外商拍賣公司,能在香港做這麼重大規模的投資,希望香港政府能更重視、培養更多人才,把西九文化區做得有聲有色,這樣才能讓香港的藝術產業鏈更發達。」
國家註冊拍賣師、香港藝文策略創辦人郭東杰認為,作為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香港在制度上具備簡單稅制及自由港的優勢,「未來若要在亞洲以至世界上保持領先,需在打造公共及商業藝術空間方面繼續提升,確保本地及國際藝術機構落戶香港時有廣泛的場地選擇,並且匹配物流、展覽、招商、交易業務流程的配套。」他呼籲政府應在本地高等學府提供藝術市場人才培訓課程與認證,強化香港作為藝術人才搖籃的地位,以吸納更多本地及國際優秀人才,在香港學習及工作。
常駐香港的藏家桂可其則表示,政府推動更多拍賣行與國際畫廊來港,確實有助提升香港在國際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地位。不過,除了交易本身,對場地空間及展覽項目的支持更為關鍵。香港需要更多高水平、功能完善的展覽與倉儲空間,才能吸引國際機構進駐,並讓藏家願意來港,這方面仍值得持續關注及投入。「對藏家而言,交易不只是買賣,更是看展、深入理解作品和分享的過程。如果政府能持續支持高質量、具備學術高度的展覽項目和委託創作,並吸引國際藝術家前來駐地創作、與本地藝術家進行交流與合作,不僅能帶來多元的藝術視角,也能促進本地創作生態的活力和創新,這會大大增強香港在全球藝術界的獨特性與吸引力。」她指出,從政策層面看,融資方面可發展藝術金融及保險服務,降低高價作品持有與交易風險;人才培養則需兼顧藝術專業與市場運作,培育真正懂藝術、懂市場的人才,確保香港有足夠的專業團隊支援高端交易和展覽。唯有制度優勢,加上對場地空間、展覽項目以及藝術創作的長期投入與支持,香港才能真正鞏固其國際藏家首選的地位。
強化國際性交易平台
M+創始贊助人王英菡指出,無論是藝術家的創作、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還是藝術教育的推廣,都是生態圈內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其中,巴塞爾藝術展等國際性交易平台作用尤其關鍵。「作為常駐香港的青年藏家,我的藝術品收藏之旅也是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開啟的。第一次與專業畫廊溝通,第一次了解藝術倉儲運輸保險全流程,第一次參與藝術論壇分享觀點,世界頂級藝術盛宴一年一度的舉辦創造了觀眾與畫廊和藝術家交流的平台,十幾年間培養了大批本地藏家社群,也同時輻射大中華地區和國際藏家群體。亞洲區域內其他城市的藝博會品牌也在逐步發展中,確立香港為區內巴塞爾唯一主辦城市的意義至關重要。」她指出,在人才培養方面,近年來隨着多間國際畫廊、拍賣行的進駐,對本地藝術專業人才的需求度急升。但目前本港大學的相關專業更多集中在藝術創作或視覺設計領域,開設藝術管理、藝術商業的院校並不足夠,建議可在藝術人才培養和藝術教育方面加強,為打造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儲備專業人才。
卓納香港資深總監Patricia Crockett亦認為巴塞爾是香港文化盛事,「我們可以繼續推廣香港作為連接東南亞、亞洲與西方的樞紐地位。香港近年來也與歐美重要機構和博物館加強合作,這將有助於鞏固我們在藝術領域的地位,並提升大眾對藝術的興趣。」她認為建構機場城市藝術生態圈等舉措有助於支持高端市場,但同時,政府不應忽略入門層級的支持——從支持學校的藝術計劃到為藝術家發展事業提供資助等。這些不同管道的投資,可以支持藝術生態系統的不同層面。除此之外,她建議政府考慮制定更多有利於藝術贊助的稅收法規,「這將鼓勵藏家為我們的博物館和機構作出貢獻,從而確保未來更具力量的公共收藏。」
著名宮廷畫派傳人愛新覺羅·恒錦則認為,香港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已經比較成熟。在此階段,她認為應該積極發展藝術品數碼資產,尤其對於高端藝術品市場來說,有利於打破藝術品交易的地域限制。她亦認為政府應該大力普及藝術審美教育,支持藝術家及美育工作者,讓市場更為多元。
「西九文化區學院」功能角色待解畫
施政報告着重指出,西九將建立藝術品交易生態圈,並將首次成立「西九文化區學院」。立法會議員馬逢國表示,香港不同大學中都有關於藝術人才培訓的科系,演藝學院聚焦表演藝術人才培訓,其他大學則有聚焦於視覺藝術的培訓科系。在西九文化區成立學院,其功能及角色與現有藝術培訓科系及機構有何不同,仍待政府及西九進一步解畫。
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則對西九成立學院表示歡迎。他認為,香港銳意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及全力打造成為全球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除吸引更多國際人才落戶外,亦為想走藝術之路的香港年輕人提供了機遇,「西九文化區學院」有助提供專業教育培訓,提高人才的專業水平和視野。他亦指出,政府吸引高端人才之餘亦應兼顧本地藝術家的發展,香港留給本地藝術家展出的專業場地太少,除引入國際展覽外,亦應留下足夠的空間給本地藝術家申請。
廬峰畫廊老闆魏勤認同香港給書畫藝術的展覽空間太少,他剛在8月底親自策展「世界華人書畫藝術展覽」,可惜場地只有3天檔期,加上場租貴,主辦單位很難支撐。「政府着眼藝術品交易市場是好事,但香港本地收藏氛圍仍待加強,港人有錢買樓買股票,但一般市民極少買畫,不會以擁有名家作品為榮,這需要長時間熏陶。」他提議未來設立香港美術學院,提升專業水準。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打造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
●構建機場城市藝術生態圈,建設大型藝術品倉儲及配套;強化國際藝術品交易平台,與巴塞爾藝術展深化合作;西九於2026-27年落成藝術廣場大樓,吸引更多藝術品交易產業鏈企業進駐,並建立藝術品修復的國際合作網絡。
西九文化區多元發展
●舉辦更多高知名度的國際性大型活動,在國際和內地巡展M+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展覽及館藏,籌劃《大狀王》進行更多內地巡演。年底啟用西九碼頭,加強文化藝術、娛樂消費和旅遊互動發展。成立「西九文化區學院」,為本地及國際和內地文藝機構和從業員提供專業培訓。
推動本地文創產業發展
●「香港時裝薈」將聯乘巴黎時裝周和米蘭時裝周,推進數碼時裝和永續時尚發展。電影產業方面,加強對國際和內地的宣傳、交流和業務配對。文創處積極協助香港文創設計人才創作更多兼具中華文化及香港特色的文創產品,推進孵化本地文化知識產權,繼續支持優化「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
重塑表演場地功能布局
●優化各表演場地——香港體育館改為演唱會優先,東九文化中心推動長期演出和藝術科技,沙田大會堂演奏廳設為粵劇優先場地。
發展品牌項目 加大推廣非遺
●政府過去兩年積極開拓文藝旗艦品牌項目,吸引本地和遊客參與,會繼續加強推廣地區非遺特色,打造「香港處處有非遺」。
康文署引入市場營運模式
●在康文署指定設施引入市場營運模式,提供多元增值活動,在博物館閉館日出租場地供舉辦商業或私人活動、開放更多場地作租用、推出收費的旅客導賞、開發更多文創產品,提升體驗和經營效能。探討邀請市場參與,提升鯉魚門公園度假營的營運及在指定試點營運沙灘,建設康樂休閒及水上活動熱點。
推動體育發展
全力辦好全國運動會
●與粵澳攜手辦好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與業界聯手推出不同相關旅遊產品,安排本地免費電視台轉播賽事。
促進體育場地發揮協同作用
●發揮啟德體育園作為香港體育盛事化及產業化重要載體的優勢,推動「體育+盛事」發展。重新檢視香港大球場的定位,與體育園發揮協同作用。與高爾夫巡迴賽LIV Golf 達成長遠合作安排,吸引頂級球員來港比賽。
提升體育總會管治 加強運動員支援
●透過「精英運動員直接財政資助」支持運動員。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將優先與管治制度較完善的體育總會合作,加快落實《機構管治守則》。着力透過體育總會支持亞洲或國際體育組織總會落戶香港,並鼓勵體育總會積極參與亞洲和國際體育組織工作,加強其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