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以民為本固根基 聚力發展開新局

2025-09-18 04:09:02 評論

吳秋北 工聯會會長 立法會議員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發表施政報告,緊扣「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核心要求,聚焦民生福祉、治理優化、產業升級與國家融合,方向明確、舉措務實,既回應了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為香港長遠發展擘畫清晰藍圖。

施政為民生 治理趨完善

施政報告提出的多項舉措,直指民生關鍵。在就業端,推動飛機回收企業引進與人才培訓、吸引國際和內地頂尖藥企落戶、發展AI與新能源產業,既為香港創造多元化就業崗位,也為勞工群體提供技能升級通道,助力基層通過實幹增收;在區域發展端,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推進河套與新田科技城規劃,未來將帶動住屋、交通、配套服務等民生資源向新界北部延伸,緩解基層「住屋難、出行擠」的痛點。社會期待這些舉措盡快落地,切實讓市民感受到發展紅利,尤其希望在產業人才培訓中,加大對本地勞工的傾斜,幫助更多基層工友把握新產業機遇。

施政報告圍繞「強化治理體系」推出一系列突破性舉措,為香港構建更高效、更透明的治理格局奠定基礎。一方面,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並設立獨立調查小組、明確啟動與調查機制,可有效解決過往部門間推諉卸責問題,讓市民訴求「有人管、有回音」;另一方面,強化公務員評核機制、成立「AI效能提升組」,既能提升公職人員服務意識與專業能力,也能借助科技手段簡化行政流程,減少市民辦事「跑斷腿、等太久」的困擾。治理的完善最終指向民生福祉,工聯會期待這些機制落地後,特區政府能更精準回應勞工群體在社會保障、職業安全、勞資關係等方面的訴求,讓治理效能真正轉化為市民的獲得感。

聚焦產業革新 擘畫長遠藍圖

施政報告將「產業發展和革新」作為核心板塊,精準把握香港產業優勢與未來方向,為鞏固香港國際競爭力注入強勁動力,無論是制定招商優惠政策吸引高端產業,還是重點發展生命健康科技、AI與數據科學、新能源等領域,均緊扣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定位。推進AI科研與人才優勢、強化AI資金與數據支撐,能讓香港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佔先機;發展生命健康產業則可依託香港醫療科研基礎,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更重要的是,這些產業革新將催生大量高質量崗位,特區政府宜與企業、工會聯動,完善「產業+培訓」對接機制,幫助勞工群體適應產業升級需求,讓香港的產業優勢轉化為勞工的就業優勢。

施政報告突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主線,將香港發展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為香港未來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提出建立「北都發展委員會」並下設三大工作組,並會推出專屬法律,以及加快交通基建規劃,讓香港更好承接內地產業與資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化,能推動香港與珠三角城市在產業、民生、社會保障等領域深度聯動,比如大灣區職業資格互認可進一步拓寬香港勞工發展空間。香港作為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在參與國家發展中既能鞏固自身國際地位,也能為市民帶來更多跨境就業、生活的便利,讓市民的長遠福祉與香港的繁榮穩定同頻共振。

施政報告以「心繫民生」為起點、以「完善治理」為支撐、以「鞏固優勢」為動力、以「融入國家」為方向,既回應了當下市民對就業、住屋、服務效率的迫切需求,也為香港長遠發展錨定了清晰路徑,充分體現了特區政府務實有為的施政姿態。工聯會作為維護勞工權益、服務基層市民的重要力量,將積極發揮橋樑紐帶作用:一方面主動配合特區政府推動產業培訓、北都區建設、AI應用等舉措落地,助力解決勞工群體在技能升級、就業機會、跨區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持續傾聽工友心聲,及時反映基層在職業保障、民生配套等領域的訴求,推動政策紅利更精準地惠及普通市民。

在「一國兩制」的堅實保障下,隨着治理體系不斷優化、新興產業加速崛起、大灣區融合持續深化,香港定能破解發展難題、增進民生福祉,讓「施政為民」的初心轉化為市民看得見、摸得着的幸福,讓「香港明天更好」的期待照進現實。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