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文自由戲】滷味「文火細煨」 簡樸中見真味

2025-09-18 04:06:28 教育
●圖為滷豬頭皮。 網上圖片

清代才子袁枚的《隨園食單·特牲單》記錄了一個「豬頭二法」的食譜,讓我想到小時候爸爸的「私房菜」——滷豬頭皮(必須用閩南語來說)。

爸爸是「釘板木工」(建築工人的一個工種),只要下雨天,他便不能開工。在這些日子,他總愛到樓下的豬肉檔買一個豬頭回來。不過,所謂「豬頭」,其實更準確地說是已剔除骨頭和肉的「豬頭皮」。

「豬頭皮」的價錢不高,手工卻不少。先是在肉檔燒清豬毛,回家再清一次,還要仔細清洗、汆水。完成全部清潔工序後,爸爸通常用簡單的調味:生抽、老抽(調色)、冰糖、蒜頭、胡椒等滷煮。

這味道簡單、價錢又便宜,但卻是十分可口的菜式,也是我小時候的至愛。只要一勺湯汁,加上幾塊豬頭皮,就可以快速解決一碗白米飯。對我來說,熱呼呼的豬頭皮最是可口;但是爸爸卻喜歡冷吃,豬頭皮在凝結的湯汁包裹下,變成像「鎮江肴肉」的美食,似乎更能嘗盡豬頭皮的美味。

甜酒最核心 添獨特風味

說回袁枚的「豬頭二法」,也是用簡單的調味料,其中最核心的甜酒——袁枚說五斤豬頭,「用甜酒三斤」;「七八斤者,用甜酒五斤」。這個「甜酒」,應該就是指用糯米發酵製成的甜米酒,也有可能是「醪糟」。而「甜酒」的酒精含量一般較低,帶有甜味,能為肉食帶來獨特的風味。

除了甜酒外,袁枚還說要加入「葱三十根、八角三錢」。待翻滾二百餘次後(原句是「煮二百餘滾」,大意是長時間反覆地沸騰),便加入「秋油一大杯(色澤和味道介於生抽和老抽之間的醬油,一般是指『頭抽』——在深秋時節首次提取的頭道醬油)、糖一両」。等待熟透後,再用「秋油」調校味道。這時候,其實還沒有完成,還要加「添開水要漫過豬頭一寸,上壓重物,大火燒一炷香(大約45分鐘左右)」。最後,收細火,用「文火細煨」,收乾湯汁。完成後,必須要打開鍋蓋,因為遲了其油便會逼出,味道就會有變化了。

上面寫的是「一法」,袁枚還記了「二法」。他又記載了一個較「慳工夫」的做法——預備一個木桶,加水和調味料,然後把洗淨了的豬頭放到木桶內,用文火「隔水蒸」,直至豬肉完全蒸至熟爛就可以了。

這方法的確較簡單且省工夫,但光看文字就覺得「一法」更為香口。因為「甜酒」,加上「秋油」和「糖」,會增加整體液體的黏度,使醬油變得較濃稠。原理很簡單, 由於「糖」在加熱時會發生「焦糖化反應」,產生色澤和濃稠的焦糖物質,所以「一法」湯汁在收乾後,其質地會變得濃稠且略帶黏性。而豬頭肉在濃稠的湯汁包裹下,味道更加濃厚,絕對是更為適合配飯送酒。

●葉德平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