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文苑英華】安穩之時不忘危 自身強大不畏威

2025-09-18 04:06:10 教育
●圖為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萬眾一心 維護和平──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展覽」。 資料圖片
●圖為九三閱兵中的核導彈方隊。資料圖片

多年來,筆者在電視屏幕上觀看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多次舉辦的閱兵儀式。最近一次,當然是在本月初舉行的一次,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在每次的閱兵儀式中,都看到國家領導人向整裝列陣的解放軍高聲喊說:「同志們辛苦了!」列陣的軍人隨即同聲回應:「為人民服務!」一問一答,場面既悅目、且感人。

筆者從閱兵儀式中看見三樣東西:一、是劃時代的先進武器;二、是軍人的體魄、紀律與意志;三、是海、陸、空軍調動裝備、指揮軍人的能力。為什麼用閱兵來紀念抗戰勝利?也許,是要提醒自己務必居安思危,也要提醒發動戰爭的國家,不要企圖把歷史重演。

中華文化提出「止戈為武」「以戰止戰」等概念,「止」戰,是上上策,作「戰」,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迫不得已的行為。《孫子兵法》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善戰的人,首要做好的不是進攻,而是防守,不讓敵人輕易戰勝自己,故曰:「先為不可勝。」善戰的人,也不會犯險冒進,他們會等待敵國有機可乘,才考慮揮軍乘虛而入,故曰:「以待敵之可勝。」

有些西方國家以大欺小,以強凌弱,隨隨便便找個藉口,便去入侵別的小國。打勝了一場必勝的仗,便用來揚威耀武,大搞政治秀。

戰爭無勝者 應「以喪禮處之」

道家愛好和平,提醒人不要好戰。道家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認為人人平等,各國應無分你我,別國人的命也是命,應好好珍惜。老子說:「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老子認為戰爭造成生靈塗炭,打了勝仗,輸了人命,有什麼值得高興?故應「以喪禮處之」,而非洋洋得意。

老子又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打仗的時候,壯丁都去了打仗,農地無人耕作,故生滿荊棘;打仗過後,國家會容易因缺糧而饑荒,人民的日子會十分難過。

今天的俄烏衝突,就令烏克蘭出現這個情況,應引以為鑑。

我們國家對戰爭的態度很明確:「我們不願打,也不怕打。 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戰爭可免則免,和平得來不易,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才是最好。就像《葉問》中徒弟黃樑問師父葉問:「能不能打十個?」葉問答:「最好不要打架。」

觀看閱兵後,筆者有感:「安穩之時不忘危,自身強大不畏威;和平崛起友鄰邦,恃勢硬來恕無禮。」祝願國家國泰民安,國運昌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盧偉成MH校長 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