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文化淺談】岐黃《黃帝內經》 中醫理論經典

2025-09-18 04:05:58 教育
●圖為遊客參觀黃帝故里。 資料圖片

中醫學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其中一個重要元素,而《黃帝內經》便是第一部中醫學理論經典。相傳黃帝是我國中原各族的祖先,他所處的年代距今約五千年。黃帝本姓公孫,後改姓姬,因生於軒轅之丘,故又稱軒轅氏或軒轅黃帝。古書記載黃帝時期有許多發明創造,例如指南針、燒製陶器、釀酒、建造城邑、耕種畜牧、養蠶造絲、創造文字、制禮作樂等,黃帝更與醫官岐伯一起研究醫學,發明醫術和編寫醫書。可以說黃帝時期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歷程,大家經常聽到的中華文明五千年,便是從黃帝時期算起的。

黃帝有六位掌管醫學的大臣,其中最重要的是岐伯,他自小聰明好學,多才多藝,尤其精於醫術脈理。史稱黃帝經常「問道於岐伯」,尊他為老師,兩人一起探討醫學,經常「嘗百草木、定百草經,醫方」,對養生方法及疾病的因由、診斷、治療等設問作答,闡明道理。他們的對話被後世記錄下來整理成書,便成了《黃帝內經》18卷及《黃帝外經》37卷。可惜《黃帝外經》在漢代已失傳,而《黃帝內經》則流傳至今。

後世以「岐黃」合稱指代《黃帝內經》,由此引申出「岐黃之道」、「岐黃之術」以代稱中醫學。當然實際上,《黃帝內經》並非一兩位聖賢所作,而是集體智慧和多人長期編撰的結晶,其中絕大多數篇章(主體部分)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黃帝內經》採用了問答體,基本上是黃帝設問、岐伯設答的形式,有時是伯高、雷公、俞跗等醫官作答,但黃帝與岐伯的對話最多。黃帝為弄清楚生命的奧秘,甘願屈尊,不恥下問,這不僅表明了黃帝的胸懷博大,更展現出他的仁愛,對民生的關注,對生命的重視。另一方面,對於黃帝的提問,岐伯常稱讚說「明乎哉問也」,「妙乎哉問也」,意思是誇讚黃帝問得好,問得妙,能夠提出一個一個有深度、有見地的問題。

在《黃帝內經》中,岐黃對話有時十分有趣,而且語言也非常優美,句式長短錯落,對仗排比嫻熟,韻語如歌賦,富有節奏,在當時就像我們現在的通俗文學一樣明白曉暢。《黃帝內經》能夠成為「經」,除了思想博大精深外,還在於語言文字的優美而易於流行。

《黃帝內經》不但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而且是第一部養生保健的大典,岐黃問答除了闡述病因病理、怎樣治病外,更重要的是說明怎樣不得病、怎樣健康長壽。書中重要思想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教人養生、攝生和延年益壽的方法,認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透過靜坐或冥想,可令形神集中,心境平和,處世態度則隨遇而安,淡泊名利。當思緒安靜及豁然開朗,真氣自然積聚,有利經脈和五臟六腑的健康運作。

《黃帝內經》綜合了天文、氣象、物理、生物、心理學和哲學等多種學科的成果,對陰陽五行、天人關係、形神關係等也有精闢的闡述,既對整個宇宙萬象做了分析研究,更對人體生命現象和健康、疾病等一系列醫學問題作出了探討,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黃帝內經》既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也奠定了中醫學數千年以來的宏觀基本走向。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黃帝內經》列入《世界記憶名錄》,足見世界各國均肯定中醫學文化的成就和貢獻。

●緩圓 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