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欣有靈犀】終審法院牆壁的彈痕

2025-09-18 04:04:31 欣有靈犀

王欣

在中環璀璨的燈火深處, 一座花崗岩建築靜默矗立。終審法院百年的拱廊下,東側石柱表面密布的彈痕依然清晰可辨,如同刻在城市肌理上的苦難年輪。這裏不僅是香港法治精神的象徵, 更曾是日佔時期浸透血淚的憲兵總部——三年零八個月黑暗歲月中最令人戰慄的坐標。

上月底,我們陪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組長李慧琼和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拍攝有關香港抗戰足跡的短片,專程來到終審法院取景。

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終審法院難得地開放了幾處可供拍攝的歷史遺蹟,我們一行人參觀了日佔時期用作囚室和庭審犯人的房間,我們聽着劉智鵬教授的講解,再回想那段不堪的歷史,不寒而慄。

1941年12月,日軍攻佔港島後,這座原最高法院建築被改造為鎮壓抗日力量的「神經中樞」。軍令憲兵在此審訊、關押乃至處決無數志士與平民,囚室鐵窗至今仍透着森然寒意。據倖存者回憶,被帶入此地者大多凶多吉少。劉教授說︰「當時香港人口從160萬銳減至不足60萬,近百萬生命的消失訴說着那段慘痛歷史。」

1945年抗戰勝利後,香港設立4個軍事法庭展開歷史性審判。法律界人士全力動員民眾提供證據,將日軍暴行通過司法程式詳實記錄:從東京審判的東條英機,到南京審判的侵華司令,香港則就地審判在當地犯下罪行的日軍。這些審判不僅實現正義的伸張,更構建起集體記憶的司法檔案。

如今終審法院保留的戰爭痕跡,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特殊媒介。花崗岩牆體上的彈孔經建築師特意保留,化作無聲的教科書,提醒着和平的來之不易。李慧琼說︰「今年正值抗戰勝利80周年,特區政府組織各界重訪抗戰遺址,正是要讓年輕一代理解:當下香港的繁榮穩定,奠基於先輩在至暗時刻的不屈抗爭。」

我們的游擊隊從手無寸鐵開始,僅憑一些農具作為最初的武器。他們四處搜集遺留的軍火,不論什麼槍械都拿來使用,就這樣在敵後艱難地開展鬥爭。正是在這樣的抗爭過程中,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當年的先輩是在何等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堅持抗戰——只要還有一口氣,就絕不放棄鬥爭,絕不屈服。

從港九獨立大隊以農具起家的游擊抗戰, 到法律界人士通過司法程式追尋正義,這種在絕境中奮起的精神內核,正是「一國兩制」下香港需要傳承的寶貴財富。當市民漫步中環時,終審法院的石柱不僅昭示着法治的尊嚴,更銘刻着這樣的啟示:所有對未來的開創,都建立在對歷史的深刻銘記之上。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