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於中國北方野生河蚌的東珠,曾是皇室專用、清廷一品大臣方能佩戴的稀世珍寶,如今卻因存世稀少淪為「文化遺珠」。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東珠加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東珠珍寶博物館館長崔瑋家族四代守藝,欲以原樣復刻清宮十八子手持為契機,推動東珠文化走出東北、走向國際,讓這顆「東方珍珠」重煥千年光彩。●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海江 佳木斯報道
在收藏與拍賣領域,東珠始終以其無與倫比的珍貴性吸引着世人的目光。2010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一串清十八世紀御製東珠朝珠最終拍得6,000萬港元的高價。如今,從受藏家追捧的拍賣品,到中藝(香港)推出的首飾及系列工藝品,再到價格親民的文創產品,東珠正經歷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破圈。崔瑋正聯手中藝(香港)等企業,以「傳統技藝+國際設計」推動東珠市場化,試圖讓這顆曾僅供皇室珍藏的「黑土瑰寶」,成為連接東北與大灣區的文化紐帶。
極致工藝復刻清宮十八子
東珠的珍貴並非源於皇家的御用加持,而是自身具備的獨特價值讓皇家對其青睞有加。崔瑋所在的家族,四代人皆投身於東珠加工事業,太爺與爺爺長年在江上採捕東珠,她自幼便跟隨祖母、姑姑學習東珠加工技藝,至今已逾40年,這份堅守與傳承,飽含着對傳統技藝的熱愛與執着。「東珠不是因為皇家御用才珍貴,而是因為它珍貴,皇家才選擇了它。」然而,單顆東珠價格破萬、存世量不足百公斤的現狀,讓這門技藝瀕臨失傳。「2008年至今,我收集了100多公斤東珠原料,但知道它的人越來越少。」崔瑋痛心道。
長期以來,東珠因價格高昂、認知度有限,被困於「小眾珍寶」的狹小天地。而在大灣區,東珠正通過「傳統與創新」的雙向驅動,煥發出全新的生機,逐步走向國際舞台。崔瑋,這位東珠技藝的傳承人,以兩大創新計劃為突破口,為東珠產業的發展開闢了新路徑。
崔瑋精心設計並啟動了兩大計劃:其一,是復刻清宮十八子手持。她以近乎苛刻的文物級工藝,力求還原歷史原貌,讓每一件復刻品都承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看似簡單的清宮十八子手持,崔瑋卻投入了整整六年的時間去打磨。在選珠環節,她反覆比對,「這顆太小,這顆色澤不夠」,每一處細節都力求完美,只為呈現出最接近歷史真實的作品。其二,是開發平價文創產品。崔瑋推出了東珠耳釘、胸針等一系列親民產品,大大降低了東珠的消費門檻。她堅定地表示:「東珠不能只活在博物館裏,要讓年輕人戴得起、傳得下。」
崔瑋的創新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其工作室已與多家知名文創品牌展開深度合作,通過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了東珠文創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在市場拓展方面,成果同樣斐然,崔瑋透露隨着東珠的名聲在內地市場打響,獲得了很多人的關注,經常有人給她打電話詢問東珠,甚至有些客戶介紹的南方客戶,直接用視頻的方式,在她這裏選購東珠。
東珠破圈 閃耀維港
東珠長久以來在特定圈層中散發着獨特光芒,而它的破圈契機,源自一場「黑土地與大灣區」的文化交流。崔瑋,這位東珠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播者,敏銳地察覺到,在香港的拍賣行中,偶爾現身的東珠朝珠雖備受藏家追捧,但大多數香港民眾對東珠背後的歷史卻知之甚少。
為了讓東珠文化在香港這片多元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2023年,崔瑋攜手中藝(香港),開啟了一場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的創意融合之旅。他們以東珠為核心元素,打造出一系列既蘊含古典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首飾佳作,這些作品將東珠的溫潤典雅與港式工藝的精緻細膩完美結合,每一件都彷彿在訴說着跨越時空的文化故事。
2023年10月,該系列工藝品在香港驚艷亮相,一經展示便迅速吸引了眾多香港客戶的目光。「中藝(香港)熟悉國際市場的潮流趨勢和消費需求,而我們團隊對東珠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獨特的理解,這種思維與知識的碰撞讓傳統東珠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崔瑋說,香港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擁有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和廣闊的市場空間,是東珠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樑。通過與中藝(香港)等機構的合作,能夠讓更多香港市民以及國際友人深入了解東珠文化,領略千年東珠的獨特魅力。
「東珠的千年秘史,不僅僅是皇室奢華的象徵,更是中華文明『小而美』的生動縮影。」崔瑋堅定地說,「我們要讓世界看到,這顆源自黑土地的珍珠,始終閃耀着東方的璀璨光芒。」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