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適應市場需求,助力當地群眾拓寬收入渠道,崔瑋創辦了東珠非遺工坊,不僅有效提升了東珠的產量,更為東珠技藝的傳承培養了新生力量。
走進東珠非遺工坊,只見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目前,已有40多位成員加入這個充滿活力的集體,其中大多數是40歲以上的家庭婦女。工坊充分考慮到她們的家庭情況,採用了極為靈活的工作模式,成員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來工坊工作,對於一些簡單的工作,還能帶回家中完成,真正實現了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叢老師在東珠非遺工坊已經度過了三四個春秋,如今她已成長為能夠培養學生的老師。談及工坊的人員構成,叢老師感慨道:「起初,我們想招募一些年輕人來學習東珠技藝,然而現實是大多數年輕人對此興趣寥寥。無奈之下,我們只能將目標轉向年紀稍大、在家照顧孩子的婦女群體。」
這種靈活的工作模式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對於操作熟練的成員來說,每月能增加兩三千元的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她們的家庭經濟狀況。叢老師表示,看到成員們通過自己的雙手獲得收入,臉上洋溢着滿足的笑容,她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東珠非遺工坊的創辦,是傳統技藝傳承與現代市場需求相結合的成功實踐。崔瑋說,它不僅為東珠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相信在未來,東珠非遺工坊將繼續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讓東珠這一古老技藝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東珠有價 生態無價
近年來,東珠市場熱度持續攀升,價格一路升高,引發了廣泛關注。崔瑋說,這一現象既彰顯了東珠獨特的價值魅力,也為我們敲響了生態保護的警鐘。
東珠主要產自中國北方的淡水野生河蚌,其生長對水溫、水質和生態環境有着極為嚴苛的要求。適宜的水溫、清澈無污染的水質以及穩定和諧的生態系統,是東珠孕育和生長的必要條件。崔瑋說,但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如水污染、過度捕撈、水利工程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等,東珠天然產區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壓力。許多原本適宜東珠生長的水域環境遭到破壞,河蚌數量急劇減少,東珠的產量也隨之大幅下降。
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直接影響了東珠的自然產出,也對其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一旦東珠的生存環境遭到徹底破壞,這一承載着千年文化傳承的珍寶或將永遠消失。這不僅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大損失,也是全人類生態財富的巨大遺憾。
面對東珠價格飆升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崔瑋說,我們必須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對東珠產區水域環境的治理和修復,嚴格控制水污染,保護河蚌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要推動東珠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科學合理的養殖技術和資源管理,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和破壞。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