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星的內部結構如何?這一問題的解答對我們深入理解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具有重要意義。以往我們通過分析地震數據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而近期類似的技術被應用於火星,並首次證實火星同樣擁有一個固態核心。本文將簡要介紹這一研究進展。
火星的內部結構如何?這一問題的解答對我們深入理解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具有重要意義。以往我們通過分析地震數據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而近期類似的技術被應用於火星,並首次證實火星同樣擁有一個固態核心。本文將簡要介紹這一研究進展。
早在1936年,丹麥地震學家英格·雷曼(Inge Lehmann)就利用稱為縱波(P波)的地震波證實了地球具有一個固態內核。
2018年,人類在火星上設立了地震監測站,並在隨後的四年中通過記錄火星地震信號來分析其內部結構。該方法的原理基於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特性的差異:當地震波穿過液態核與固態核之間的界面時,一部分波會被反射,另一部分則發生折射,改變傳播方向。這意味着從火星一側產生的地震波可經由不同路徑傳播至另一側;通過比較不同路徑的地震波信號,便可推斷行星的內部結構。
例如,火星表面發生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可穿過內部傳播至對側,再經地殼反射後被監測儀器記錄。若火星存在固態地核,部分地震波可能直接被該固態核反射回監測站。
在地球上,我們可以借助多個監測站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而在火星上,由於僅設有一個地震儀,科學家轉而利用二十三次火星地震的數據,篩選出傳播路徑經過火星最深部的地震波,以探測該區域的性質。
研究人員測量到經火星內部固態核反射的地震波,為火星存在固態核心提供了直接證據。若火星核心完全為液態,部分地震波抵達監測站的時間將比實際測量值延遲50至200秒。這是因為縱波與聲波類似,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高於液體,因此地震波提前到達表明其傳播路徑中經過固態物質。
根據數據推斷,火星內核半徑約為600公里,相當於火星整體半徑的18%。這也意味着火星核心的溫度可能高達攝氏2,000度以上。
結合以往探測數據,此次火星地震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其內部化學成分:火星核心應主要由鐵和鎳構成,內核部分富含氧元素,外核部分則含有較多硫和碳。通常,流動的金屬核可為行星產生磁場,然而現今火星卻未發現全球性磁場。
這一現象可能表明火星固態內核的形成與演化過程十分緩慢。任何關於火星結構的模型都需考慮其現代缺乏磁場的特徵。
小結
近年來的太空探索拓展了我們對太陽系的認知,同時也揭示出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遺憾的是,太空探索與數據收集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期待未來能開展更多太空科學任務,進一步拓寬我們的知識視野。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