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紹:本欄由教大校長李子建領銜,教大資深教授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熱點議題、教育趨勢研究,以及教育政策解讀的觀察與思考。
微塑膠污染已成為全球環境與健康的新挑戰。塑膠在環境中受紫外線、機械磨損、風化等作用,逐漸破碎成微塑膠。除了大塊塑膠碎裂產生的微塑膠外,合成纖維衣物在洗滌和穿着過程中脫落的微纖維也是重要來源。合成纖維如滌綸、尼龍廣泛用於服裝,洗衣時釋放大量微纖維進入水體。研究顯示,一次洗滌可釋放數百萬根微纖維,成為環境中微塑膠的重要組成部分。
微塑膠被水生生物攝入,浮游生物、貝類、魚類等誤食後,微塑膠在體內積累。被污染生物被捕食,微塑膠通過食物鏈逐級傳遞,最終進入人類食物體系。海鮮、食鹽、飲用水中均檢測出微塑膠,表明人類日常攝入不可避免。
此外,空氣中微塑膠纖維和顆粒也廣泛存在,尤其在城市和工業區,人體通過呼吸吸入微塑膠,可能引發肺部炎症。含微塑膠的化妝品和個人護理品通過皮膚接觸亦有潛在風險,納米級塑膠顆粒甚至可能穿透皮膚。
微塑膠攜帶多種有害添加劑和吸附的污染物。雙酚A(BPA)和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均為內分泌干擾物,干擾人體激素功能。雙酚A與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關,鄰苯二甲酸酯則與兒童哮喘、過敏、早熟、肥胖及神經發育障礙有關。孕婦和兒童尤為敏感,長期接觸可能導致出生缺陷和長期健康問題。
此外,微塑膠的物理特性如尖銳顆粒和纖維,可能引起組織機械損傷和炎症,增加健康風險。
為減少這些有害物質的暴露,可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1.避免使用標示為「7號」的塑料容器:這類產品可能含有雙酚A,選擇不銹鋼、玻璃或標示為「BPA-free」的食品容器更為安全。
2.減少食用罐頭食品:因為罐頭內襯可能含有雙酚A,新鮮或冷凍食品是更好的選擇。
3.避免將塑料容器放入微波爐加熱:高溫會加速化學物質釋放。
4.選擇無香料的個人護理產品:因為鄰苯二甲酸酯常用於固定香味。
5.經常洗手:特別是接觸收據後,以減少皮膚吸收。
6.使用木質或不銹鋼玩具:避免兒童啃咬塑料製品。
微塑膠污染源於塑膠工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球環境和健康的新挑戰。它們通過環境分解和纖維脫落進入生態系統,進而進入食物鏈和人體,攜帶有害化學物質,威脅生態和健康。應對微塑膠污染需個人、技術和政策多方協作,推動可持續發展,保護地球和人類未來。政府部門應加強對這些化學物質的監管,制定更嚴格的標準,並推動產業研發更安全的替代品。
消費者需提高警覺,仔細閱讀產品標籤,支持環保無毒產品。透過個人防護和公共政策的雙重努力,才能有效降低這些有害化學物質對健康的威脅。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也有助於早期發現可能的健康影響,及時採取干預措施。
●黃銘洪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顧問(環境科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