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個快節奏、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中,人工智能(AI)正悄然改變教學的面貌。作為教育界的一分子,我一直關注科技如何為本地學子開闢新路。近年,AI驅動的個人化學習成為全球教育科技的熱門趨勢,而香港的學校和教育機構亦不甘人後,積極將這股「智能風」融入課堂,務求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軌跡。這種技術不僅提升學習效率,更為香港教育的未來注入無限可能。
從「一刀切」到「量身訂做」
香港的教育系統以高標準和嚴謹聞名,無論是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還是國際課程,學生和家長對學業成績的追求從未停歇。然而,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模式,往往難以兼顧每位學生的獨特需要。有的學生或許在數學上突飛猛進,卻在語文上需要更多指導;有的學生擅長閱讀理解,卻對科學概念感到吃力。過去,教師需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盡力平衡不同學生的需求,難免顧此失彼,這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AI的出現,彷彿為香港的教育界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透過AI驅動的個人化學習平台,有一些案例是系統能夠即時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強項與弱項,並根據數據分析,為每位學生量身訂做學習內容。例如,當學生在某個數學題目上屢次出錯,AI系統會自動調整題目難度,或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影片、互動練習,甚至是遊戲化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逐步掌握知識。這種因材施教的模式,正正切合香港家長和學生對高效學習的追求,也讓學生在高壓的學業環境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
在香港,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因資金和資源較充裕,往往率先引入AI個人化學習工具。這些平台利用AI分析學生答題模式,動態調整課程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持續學習。本地學校亦不遑多讓,部分津貼中學和公立學校正試行由本地大學或教育科技初創公司開發的AI學習系統。
此外,一些學校開始將AI應用於課堂管理。例如,教師可利用AI工具分析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了解哪些學生需要額外關注,從而更精準地分配教學資源。這種技術不僅提升教學效率,也讓教師能更專注於啟發學生,而非被繁瑣的行政工作牽絆。
融入香港教育特色
香港作為一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教育強調「兩文三語」(中文、英文、普通話)的能力,這對本地學生來說既是優勢,也是挑戰。AI個人化學習在這方面尤其大有可為。現時,一些AI語言學習工具已能提供即時語音反饋,幫助學生改善英語口語或普通話發音。例如,學生透過AI平台練習英文寫作時,系統會即時檢查語法、詞彙運用,甚至建議更地道的表達方式。
對於中文學習,AI工具亦能分析學生作文的結構與內容,提供改進建議。例如,系統可能指出學生在議論文中的論點組織不夠清晰,並提供範例讓學生參考。這對準備DSE中文科的學生尤其重要,因為作文和閱讀理解往往是得分關鍵。
當然,AI個人化學習的推行並非毫無挑戰。在香港部分津貼學校或基層學生,可能因設備或網絡限制,難以享受同等機會。教育局近年積極推動「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計劃,鼓勵學生自攜電子設備上課,但如何確保基層學生也能負擔平板電腦或穩定的網絡聯繫,仍是一個待解的難題。政府和學校或需考慮設立專項基金,資助基層學生購買設備,確保AI學習工具的普及化。
此外,AI系統的數據私隱問題亦備受關注。AI平台需要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如答題紀錄、學習偏好等,才能提供個人化建議。然而,家長和學生或會擔心這些數據被濫用或外洩,尤其在香港這樣重視個人私隱的城市。對此,本地教育機構需確保選用的AI工具符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要求,並與家長保持透明溝通,詳細解釋數據的用途和保護措施,以增強信任。
有人擔心,AI會否取代教師的角色?作為一個長期觀察香港教育的專欄作家,我認為這種擔憂未免過慮。AI的角色是輔助,而非取代。教師的專業判斷、情感聯繫和啟發能力,是AI無法複製的。試想,一位教師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經歷,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任何算法都無法模擬的。事實上,AI個人化學習讓教師從繁瑣的重複性工作(如批改作業)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設計創意課程,或與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
展望未來,香港的教育界可望在AI的助力下,進一步實現「因材施教」的理想。政府和教育機構應繼續投入資源,推廣AI工具的普及化,並確保所有學生不論背景,都能從中受益。同時,教師的專業培訓亦需與時俱進,讓他們熟練掌握AI工具,與科技「拍檔」合作,共同為學生打造更優質的學習體驗。例如,教育局可考慮開設AI教育工作坊,幫助教師了解如何將AI融入教學設計,從而提升課堂效果。
在香港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教育從來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點燃未來的火花。AI驅動的個人化學習,正為本地學生開啟一扇通往高效、靈活學習的大門。無論是拔尖的尖子生,還是需要額外支援的學生,AI都能讓他們在學習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作為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我們應擁抱這股科技浪潮,同時保持對公平與私隱的關注,讓香港的教育在AI時代繼續閃耀。
未來的香港教育,不僅是知識的競賽,更是智慧與創新的舞台。讓我們攜手迎接這場智能革命,為下一代開創更美好的學習未來!
●梁詠賢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培育科普人才,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