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以才引才形成虹吸效應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2025-09-16 04:15:45 評論

何志平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本月17日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這是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社會各界都拭目以待,期望新一份施政報告能在市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福祉問題上,圍繞經濟轉型、民生改善、國際競爭力提升、人才引進政策等重點領域精準發力,以更大的力度、更務實的舉措,讓民眾共享發展成果,更廣泛地激發全社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筆者預計香港人才引進計劃將迎來標誌性轉變,政策核心從過去「廣撒網」式廣泛吸納,全面轉向「精準撈」式精細化篩選,以便更高效吸引能切實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全球頂尖及其他緊缺人才。人才引進,不僅要留住還要用好,社會要營造人才發展的大環境,也幫助其解決「後顧之憂」,讓更多人充分發揮才能,扎根香港、建設香港、貢獻香港。

人才是第一資源

人才不僅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品質提升的動力,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香港希望引進高學歷、高技能、高貢獻的「三高」人才,能各顯其能,繼續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核心地位與優勢,推動創新科技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特區政府自2022年底推出一系列「搶人才」措施以來,截至今年7月底,共收到約51萬宗申請,其中約34萬宗獲批,超過22萬名人才已抵港,有效緩解了香港人口老齡化挑戰,保障了長遠人力需求。

但如此可觀的人才數量亦引發了社會對「人才能否在港安居立業」的關注。有評論認為香港競爭壓力大、生活成本高、產業也相對欠缺多元化,大多數人才家庭或不會長久定居在香港,可能出現「候鳥式人口」現象;以致人口結構不穩定,特區政府難以據此制訂長遠的人口、土地、經濟及社會福利政策等等。如何通過提供更廣闊平台和清晰的市場指引、就業規劃等留住人才是亟待改善的問題。

人才留住還要用好

目前,獲取香港身份的主流途徑主要包括香港優才、高才、專才、留學進修計劃以及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這五種方式。其中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是「移民投資」,不存在找工作問題,他們來港生活面臨最大的挑戰和考慮是家人是否隨同赴港,以及子女在港教育問題;優才、高才來港則首先面對的是就業創業,尋找工作機會,然後從住宿開始,包括生活社交、就醫、教育等方面的配套需求。

特區政府在2023年11月以問卷調查了抵港逾半年的5,000名高才通申請者及家屬,有54%受訪者表示「已就業」,43%受訪者「已定居香港」,進一步說明「來港看潛力,留港靠實力」。

人才和香港是一項雙向選擇。發展人才,是香港以人引才,構建人才集聚「強磁場」;穩住人才,是香港要為人才提供可放心的大環境條件,安全的公共環境、住所、子女教育、醫療衞生等。在這個過程當中,雙方互相適應、相互選擇,有些人認同融入香港工作節奏和生活狀態,願意留下發光發亮,也有些人不適應要離開。香港非常願意與能留下來的人才互動合作,希望他們在香港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所以今年以來,特區政府通過強化「三高」人才計劃簽證續簽的審批,優勝劣汰,篩選出真正能為香港經濟創造價值的高端人才。這一轉型背後,是香港對人才品質與本地經濟需求匹配度的更深層次考量。

香港未來應充分開發不同領域人才的潛力,要為留下來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創業環境,確保他們的能力與貢獻能夠與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相契合;更重要的是建立配套機制,並為本地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例如當下香港的大學招收內地生額已提高,但中學錄取卻限制嚴格,新來港的家長們無所適從。假若有間DSE學校專門招收已移居香港的內地學生,則能減少家庭分離,讓人才舉家安心留港;再者,要對城市行業發展及失業率進行調研摸底,明確香港到底需要哪方面人才?究竟何樣的優才、專才才能貢獻香港所需?此外,在培育幼才、種子人才長遠戰略方面,也需考慮發展優質兒童教育系統及吸引家長的相關配套設施。只有精準施政,才可凸顯效果。

各界殷切期待,本次施政報告可進一步優化人才戰略,在建立機制留住本地人才的同時,精準引進能切實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全球頂尖及其他緊缺人才,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