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歷史與空間】黃薇的抗戰

2025-09-16 04:04:21 副刊

胡賽標

爐火越燒越旺,屋裏暖了起來,凍僵的手醒了過來。她攤開日記本,補寫錯過的日記。頭有些難受,她跑到門外吸了幾口新鮮空氣,回到屋內繼續寫。過了十幾分鐘,她感到眼冒金花,呼吸困難,屋裏的東西在打轉,身體似乎輕飄飄浮了起來。她眼前一黑,昏了過去……1938年10月底,山西昔陽皋洛鎮,寒氣凜冽。她迷迷糊糊睜開眼,發現自己躺在院子裏,朋友們見她醒了,悲喜交集。原來,她煤氣中毒了,是房東送來一碗醋救了她的命。八路軍總部譚主任鬆了一口氣。剛才,大家非常焦急:如果救不過來,不知如何為她立碑,如何向她海外的親人交代?

次日清晨起來,她臉色蒼白,精神恍惚,全身酸痛。因附近有敵情,她只得跟隨大家木偶般前進。她騎在馬上,頭昏沉沉的,周圍的山水人樹都是模糊一片。她感到疲弱不堪,不敢鞭馬速行。她走得特別慢,勤務員緊跟着她。她有點埋怨自己:跟隨陝甘寧邊區慰問團,深入華北敵後採訪以來,她被當作重點「保護對象」,卻還是沒能躲過煤氣中毒……

她是黃薇,祖籍福建龍岩龍門鎮,新加坡《星洲日報》特派記者,唯一的華僑女記者。幾個月前,她懷着抗日救國的熱情,參加了武漢新聞界組織的「戰地記者團」,奔赴徐州前線採訪。她把長髮剪短,把裙子換成軍裝,變成一個「小兵」。她的勇敢與堅毅,在《新華日報》刊登,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那是5月徐州突圍時,記者團負責人考慮到黃薇隨軍突圍有困難,要她與司令部長官家屬一起乘車撤退。黃薇愣住了,卻堅定地說:「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既然敢於來到前方,就不怕任何艱險和犧牲,堅決和記者朋友們一起行動。」後來,她經歷了幾次驚險,才從徐州突圍出來……

煤氣中毒後遺症令她感到疲憊不堪,頭昏眼花,幾乎支撐不住。可是,她想起傷員的頑強,想起毛澤東主席三次會見她的情景與鼓勵,內心有一種聲音在回響。

初識是在延安千人劇場,毛主席主動詢問她。第二次毛澤東邀請黃薇與《南洋商報》記者胡守愚去深談。過了幾天,毛澤東設宴招待黃薇。毛澤東微笑地說:「今天請你們吃頓便飯,可以隨意談談。」桌上擺了幾樣菜。有一盤雞肉,是附近老鄉知道主席要請客,特意送了隻雞過來。毛澤東吃得很少,邊吃邊談。當談到湖南人喜歡吃辣椒時,黃薇笑問:「聽說你吃西瓜時,也要蘸辣椒,是嗎?」毛澤東笑了笑,說:「有時是這樣。」大家都笑了起來。毛澤東知道黃薇的老家是龍岩,便問:「在龍岩什麼地方,家裏還有什麼人?」黃薇的眼睛亮了,說:「我家在龍門鎮赤水橋村,二層樓房,大門前豎有三根石旗杆。」毛澤東笑了,說:「哦,我知道這個地方,我曾住過幾天。記得圍牆內還有一個不小的池塘。」黃薇驚訝得睜大眼。毛澤東沉思道:「你家是一個書香世家,印象比較深。」黃薇說:「可惜那時,我已經去了集美中學讀書,不然就去革命了。」毛澤東點點頭:「嗯,有可能。」在座的人都會心地笑起來。毛澤東詢問她對延安的觀感。黃薇打開心扉,說:「延安確實很艱苦,但這裏上下平等,精神愉快。我想留在延安學習,為抗戰事業多作貢獻。」毛澤東一聽,沉吟道:「我認為你還是當一個華僑記者比較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向海外僑胞宣傳報道,增強抗戰必勝的信心,這個工作很有意義。」黃薇豁然開朗。她遵從毛主席的建議,到晉察冀邊區來採訪。

一次,黃薇去參觀白求恩手術。傷員抬進來了,白大夫拿起一把尖銳的小刀。傷口很深,鮮血直流,一顆子彈被取出來。傷員無力地呻吟。白大夫神情焦慮,說:「缺醫少藥問題很嚴重,有的傷員截肢,沒有麻藥,使用的是鋸子、屠刀。」黃薇的眼淚奪眶而出。她記下了一幕幕真實的場景:遭受過日本軍摧殘的地方,幾乎是十室九空,斷壁殘垣,田園荒蕪,屍橫遍野……受此打擊,民眾覺悟起來,知道只有團結抗日才有出路。百姓堅壁清野,把糧食埋在大樹底下,填平水井,鬼子得不到一粒米一滴水,而城外的水又怕遭我游擊隊襲擊,不敢去汲取,不得不全軍撤退……

金剛庫村有個五口之家,擠在一間小房子裏。吃的是小南瓜、土豆、黑豆、玉米。房東的小女兒長得秀麗可愛,知道黃薇喜歡玉米,特地跑田裏揀幾個又嫩又甜的,煮給她吃。黃薇很感動。但是,她的弟弟每天都是大花臉。問他:「你沒有洗臉嗎?」他說:「開學才洗臉。」原來,這裏的人一周才洗一次臉。他們看見黃薇,驚奇地問:「為什麼你天天洗臉?」據說,他們一生才洗三次澡:出生一次,結婚一次,去世時一次。在晉察冀邊區政府教育下,許多百姓已經開始改變壞習慣……

三個多月的艱難行程,四十多個縣的真實生活,化為黃薇筆下一百多篇活靈活現的報道,在《星洲日報》《星洲晚報》上連載,引起了海內外的熱烈反響,許多海外青年看了黃薇的文章,紛紛回國參加祖國的抗戰。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