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舊夢難忘】兩個好朋友

2025-09-16 04:03:56 副刊

沈西城

相識的朋友不少,留在心裏的並不多,金炳興、沈登恩是兩個比較特別的朋友,偶然會想起來。先說金炳興,影評家、上海人,跟我是同鄉,上海人多溫馴,金炳興的脾氣卻十分剛烈,是一個主觀甚強的人,說一不二。因此在跟人溝通上,往往會出現不大不小的爭執、矛盾。電視工作基本上是集體行動的,不太容許個人主義,金炳興以創作自由為本,偏偏喜歡堅持己見,得罪了不少人。金炳興跟我的性格不大相合,我較隨意,有些小事,就隨他去。金炳興不知有多少趟,在劇本上,跟同事鬧得很不愉快,尤其是在《家變》一劇的討論上,跟陳韻文吵得很烈,劉天賜左右為難。我善意地勸他收收火,他光火了︰「你是我朋友,就不要勸我,難道要我指鹿為馬嗎?」我不敢再吭聲!

金炳興不喜倚仗權勢,對公司政策往往直斥其非,這就令到他在電視台的發展受到了限制。他曾拍過一部邵氏電影《我為情狂》,捧紅了蔣麗萍,自己卻沒有第二個春天。平心而論,金炳興很有才華,只是脾氣剛烈,人視之為頑固,不願多合作。許久沒有見到金炳興了,心裏很懷念他,剛烈的脾氣,未知有否稍改?

第二個便是去世已久的台灣朋友沈登恩,遠景出版社老闆。上世紀七十年代,年輕的沈登恩單身跑到香港尋發展。人生路不熟,只好四處踵門求人,輒吃閉門羹。沈登恩當時是台灣一間小型出版社的負責人,準備蒐集香港作家作品去台灣刊行。可香港文化界根本不認識他,哪有信心?縱然跑破鐵鞋,亦無收穫。出師不利,無損沈登恩頑強的鬥志。登門拜訪,一次又一次,終於得到文化界的認同,將阻路的石塊一一踢開,闢出一條大道。

令沈登恩成為台灣出版界巨子的人,第一個是倪匡。「那個台灣小子誠意可嘉,我給他纏得暈陀陀,只好幫他一把。」倪匡的衛斯理傳奇由此打進台灣市場。第二個就是金庸,金庸的武俠小說經由遠景出版社在台灣一出,聲勢盡掩諸葛青雲、臥龍生。遠景一舉由小出版社,搖身一變,成為可與皇冠、林白等頡頏的大出版社。沈登恩因而對倪匡十分感恩,一直以大哥相稱。飲水思源,是沈登恩的本性。後來由於巨額投資出版諾貝爾文學獎全集,虧蝕過度,鬱鬱而終。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