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千尋)新一份施政報告發表在即,關注組織昨日舉行交流會,邀請多名立法會議員和基層市民,就勞工、住屋、醫療及教育四大議題表達意見,約百人出席。有市民指出,過渡性房屋有助改善居住環境及紓緩租金壓力,但希望可延長過渡屋的居住年限,同時增設交通及生活配套。有長者促請特區政府將醫療券金額增至每年5,000元,另有市民關注現時外勞人數比例過高,建議收緊輸入,亦有家長希望恢復由今個學年起取消的2,500元學生津貼。
孩子發燒寧赴內地求診 快過等公院
住屋方面,有市民指現時過渡性房屋的兩年居住期「不夠承接上公屋」,居民亦難以適應新環境,建議延長居住年限,並縮窄與公屋租金差距以減輕經濟壓力。對於「簡樸房」政策,有出席交流會的長者坦言對政策了解不足,「未必知道自己居住的地方會否受影響」,亦擔心業主會將裝修費用轉嫁予租戶以加重劏房的租金負擔,期望政府能多解說,並先完善社區配套再推行。
醫療方面,出席的市民表示對明年的公營醫療改革細節不太清楚,亦對社區康健中心的服務內容及醫療券用途認知不足。公營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過長成為痛點。有家長透露,孩子發燒時寧願花45分鐘車程到內地求診亦較香港的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快;另有人指欲使用普通科門診及夜診服務卻常遇到預約滿額的情況,只能服用家中的成藥應急。
勞工方面,有工人反映政府放寬輸入外勞後,令其工時與薪酬減少,建議政府設立明確的外勞比例上限;亦有人擔心企業在招聘流程結束後,大肆解僱本地工人。
議員聚焦就業市場困境
出席的勞聯立法會議員林振昇聚焦就業市場困境,他表示經濟未完成復甦、失業率上升,整體就業市場壓力加劇,加上外勞及非法勞工問題,勞工處雖然已對招聘外勞而解僱本地勞工的僱主實施行政制裁,明年又將檢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但他認為入境處應同時加強打擊黑工,並與內地部門協作清除非法招聘廣告。
另一立法會議員林筱魯指出,「智慧政府」仍未能發揮作用,政府雖掌握大量市民收入與需求等數據,但未主動接觸對政策或公共服務有需要人士,反令市民面對繁瑣、重疊的申請程序,既加重負擔,亦浪費行政資源,「政府不能只在每年施政報告發布前才落區溝通,各部門應長期跟進,感受到大家的實際體驗,而不只是看數據。」
社福界議員狄志遠則指不少街坊關注公屋及過渡性房屋政策,其中過渡性房屋多設於新界偏遠地區,增加基層出行成本,冀政府體察基層「住得近、住得平」的需求。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