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 立法會議員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周三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有消息指特區政府將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預示香港教育與創科產業的深度融合邁出關鍵一步。這項計劃將由跨部門協調,旨在打破學界與產業的傳統壁壘,通過大學教授參與企業研發,同時邀請科技企業專家進入校園教學,將香港的學術優勢轉化為實質產業動能。這一舉措不僅將助推本港科研成果落地,更為正在規劃中的北都大學教育城提供具體的實施路徑。
香港作為全球唯一擁有五所全球百強大學的城市,學術實力毋庸置疑。然而,過往的研究成果更多停留在論文發表或實驗室階段,未能有效轉化為市場產品或服務。這種「紙上談兵」的現象,部分源於學界與產業的脫節:大學教授較重視研究及學術著述,亦受限於教資會規章,未必會全心全意投入創業;學生則缺乏接觸真實商業環境的機會,導致畢業生與市場需求存在差距。「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正是針對這些痛點所作出的精準施策。
打造香港成產學研樞紐
特區政府宜邀請如微軟、騰訊等科企巨頭的研究工程師來港參與計劃。這些企業不僅擁有前沿研發部門,更能將真實世界的問題帶入課堂,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即接觸行業最新動態。這種「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不僅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也為企業提供新鮮思維與潛在人才,形成雙贏局面。同時,教授參與企業研發,需享有「鬆綁措施」,例如在項目申請與服務時間上提供彈性,才能真正鼓勵學術人才投身產業實踐。
「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的成功實施,離不開空間載體與政策配套的支援。特區政府在北都區劃出三幅用地發展教育城,標誌着香港高等教育與創科產業的空間布局進入新階段。北都大學教育城的定位不僅是傳統校園的擴展,更是產學研一體化的試驗場,將以產業導向為核心,支援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並配合國家發展戰略。
在規劃階段,「北都統籌辦」應積極邀請學界參與設計,確保硬件建設與軟性政策(如人才流動機制、知識產權管理)無縫銜接。本地大學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已在內地建立校園,積累跨境合作經驗。北都大學教育城可借鑒這些經驗,通過資源共享與產業聯動,強化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效應。例如深港兩地校園的師生交流可延伸至北都區,結合企業研發需求,形成「教學—研究—產業化」的閉環。
發展高端專業服務
產學融合的深化,必將帶動科研成果轉化與知識產權交易的需求增長。北都區中的元朗、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將與前海合作區對接,發展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中心。這區域應規劃為專利及其他知識產權產品貿易樞紐,提供法律、調解仲裁、保險、會計等支援服務,形成完整的創科生態系統。
當大學教授與企業共同研發的項目產出專利,市場化的交易流程需專業服務輔助。北都區可打造「知識產權貿易平台」,吸引國際機構落戶,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區域創新樞紐的地位。特區政府需同步完善相關法規,例如簡化專利申請程序、提供稅務優惠,並加強與內地及國際知識產權體系的銜接。
「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與北都大學教育城的協同推進,代表香港正從傳統的金融與服務業主導,向創新科技驅動的經濟模式轉型。這一轉型不僅關乎產業升級,更是香港在全球化競爭中保持優勢的戰略選擇。通過促進學界與產業的深度合作,香港有望培育更多獨角獸企業,讓創新科技、人才與資金緊密結合。
然而,成功與否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特區政府的執行力,包括跨部門協調與資源投放的效率;二是學界與商界的觀念轉變,需打破「象牙塔」思維,擁抱開放創新。社會都期待特區政府能落實具體時間表與指標推行「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讓北都大學教育城成為香港創科教育的燈塔,照亮產學融合的未來之路。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