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明確標識「預製菜」 減爭議添信心

2025-09-15 04:22:35 評論

詹培勳 瞻行資本創始人

近日,內地互聯網熱議一場關於「預製菜」的爭論。事件起因,是知名企業家羅永浩公開批評連鎖餐飲品牌西貝,質疑其食品是否存在「預製化」問題。西貝方面隨即回應,強調旗下餐品符合標準,不存在偷工減料。表面看來,這是一場關於食品口味與健康的辯論,但若稍加分析,背後所折射的,實為餐飲行業在規模化、標準化與消費者信任之間的矛盾。

餐飲行業若要發展為連鎖品牌,規模化與標準化幾乎是必然之路。無論是西貝、海底撈,還是快餐巨頭,若要在全國數百城市提供口味一致的菜品,依賴中央廚房、預加工食材,幾乎不可避免。然而,消費者對於「現炒現做」的執念依舊強烈。

企業需要效率,消費者追求真實感。一旦品牌在溝通中模糊處理,試圖淡化「預製菜」的存在,便極易引發輿論危機。換言之,「是否使用預製菜」本身並非最核心問題,真正的核心在於消費者是否被充分告知,是否擁有知情權與選擇權。

互聯網邏輯與產業邏輯的碰撞

羅永浩的發言風格,正好體現了互聯網邏輯:觀點必須鮮明、表達必須極端,才能引發關注與轉發。餐飲行業邏輯則完全不同,企業希望通過供應鏈、流程化來實現穩定和成本控制。二者的衝突,造就了此次事件的輿論發酵。

這不僅僅是西貝的困境,而是所有傳統產業在互聯網語境下的縮影。當網上言論衝擊傳統行業時,後者往往難以應對。未來類似的「羅永浩式批評」,可能出現在教育、醫療、金融等更多行業。

近年來,深圳、廣州的餐飲食肆幾乎都成了周末港人「打卡」的熱點。在體驗內地高性價比飲食的同時,不少港人也會比較兩地餐飲標準。

香港的餐飲市場長期在透明度和監管上有較高要求。餐廳必須清晰列明食品安全標籤,食材來源一旦出現問題,食環署可立即介入。相比之下,內地餐飲品牌在快速擴張中,對信息披露的敏感度仍有差距。這也是為何「預製菜」爭議會迅速升溫:消費者並非完全排斥標準化,而是擔心被隱瞞。

有趣的是,許多北上港人未必抗拒「預製」元素。連鎖快餐、便利店便當在港也有市場,只要食品安全、口味尚可,價格合理,消費群體並不缺乏。問題在於,若餐廳標榜「手工」、「現炒」,卻背後依賴預製加工,便會觸及信任底線。

產業啟示 透明化是唯一出路

從行業角度觀察,「預製菜」並非洪水猛獸。事實上,它可能是解決人手緊張、降低餐飲成本的有效方式。對消費者而言,關鍵並非「要不要預製菜」,而是「能否公開透明」。一旦行業能夠明確標識,例如「此菜品採用預製工藝」,讓消費者自由選擇,市場反而可能更趨成熟。

對香港餐飲界而言,這場風波亦有啟示。隨着香港餐飲企業思考如何在大灣區開拓市場,如何處理「效率與透明」的關係,將成為不可迴避的課題。

當互聯網的放大鏡照向傳統行業,企業必須學會在效率與誠信之間找到平衡。否則,單靠公關回應,難以重建消費者信任。

餐飲業的未來,不是拒絕「預製菜」,而是讓「預製菜」在陽光下行走。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