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打造跨境集群 完善機械人產業鏈

2025-09-15 04:22:28 評論

馬超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課程總監

近日,香港有大型屋苑擬以禮賓機械人替代部分保安崗位,引發社會討論。事實上,房屋署年初起已陸續在5條屋邨試行應用巡邏機械人和清潔機械人,並延伸至醫院及安老機構,機械人正悄然融入城市日常。有關機械人的討論背後,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若說人工智能是機械人的「大腦」,機械人則是人工智能的具象載體。對公眾而言,他們特別關心機械人如何在真實場景造福社會,其中以醫療與安老更具潛力與效益。

科研領跑 場景落地

在醫療領域,手術機械人發展已逾20年。香港長期居於科研前沿,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為例,院長趙偉仁教授帶領團隊在手術機械人領域持續突破。中大機械人創新中心除已研發腔鏡手術機械人外,正構建多尺度機械人平台,推動多項技術融合應用,包括磁引導腔內機械人、AI驅動機械人以及基於5G的遠程手術等。這些創新將深刻改變醫療服務的未來。同時,該中心與業界聯繫緊密,着力培育新型知識產權、促進臨床前評估與創新研究,並推動新型手術機械人的產業化。

在安老服務方面,應用前景同樣廣闊。以失能或半失能長者為例,機械人可協助翻身、預防墜床,並在跌倒時自動報警。不少機械人產品來自內地,應用正加速落地,例如2023年,北京海淀區向700餘戶長者免費發放養老機械人,功能涵蓋家政協助、緊急救援、情感陪伴等。香港既具高端研發能力,也面臨快速人口老化帶來的需求增長,應用空間可期。目前,部分安老院已引入陪伴型機械人,用於娛樂互動與緩解孤獨,但仍需在失能照護、監測等場景深化應用,持續提升長者生活質量。

協同發力 構建產業生態

香港具備發展機械人產業的條件與場景。要將優勢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需三方面協同發力:完善制度與法規、打造跨境產業集群、夯實人才與轉化體系,從而高效構建覆蓋全鏈條的產業生態。

首先,完善制度與法規,健全安全與倫理標準。面對技術快速演進所帶來的倫理、安全、私隱與知識產權等挑戰,健全的規範是產業健康發展之基。香港應廣泛吸納業界與社會意見,加快制定涉及機械人研發、測試、應用的法律框架,明確監管邊界與合規路徑。重點在醫療與安老領域,建立人機互動的安全標準與責任邊界,完善認證與監管體系;對涉及數據採集與處理的智能機械人,強化私隱與數據安全保護。

其次,堅持「以人為本」,打造跨境產業集群。特區政府可出台配套政策,確保技術紅利普惠長者;引導企業加強人機工學與情感計算等研發,提升機械人可用性;並透過推廣長者數碼素養教育,促進人機共融。同時,依託內地龐大市場,深化兩地合作,將香港的金融與國際化優勢,與大灣區的產業及供應鏈優勢相結合,打造跨境機械人產業集群。

再者,發揮大專院校的樞紐作用,夯實人才與轉化體系。機械人產業離不開高質量人才供給與高效轉化機制。香港應鼓勵高校開設或擴充人工智能、機械與控制工程、人機互動等課程,吸引全球專才來港交流與任教;透過職業培訓與在職進修,提升現有人才的數碼化與智能化技能,助力職位轉型。同時,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產學研聯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落地。並發揮自由港優勢,透過稅務與租金優惠、研發資助等政策,吸引國際機械人企業在港設立區域總部或研發中心。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