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前海是一座金融與科技新城,香港國際機場首個高端候機室上月在此正式啟用。這個高端候機室主要針對商務及高端旅客,提供自助值機、航班查詢、貴賓休息區以及跨境接駁服務,並計劃未來逐步引入行李託運等服務,以實現「一站式」高效出行體驗。
這不僅標誌着香港國際機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服務網絡不斷拓展,更彰顯其以創新服務模式深化區域融合、鞏固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的戰略決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機場群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在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當中,課題「國家的發展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中一個學習重點就是「涉及香港的發展規劃和政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與促進香港發展的關係」。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納入為國家的發展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內容當中,那麼香港國際機場(香港機場管理局)在前海開設首個高端候機室,又對學習公民科有什麼啟發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這一目標不僅關乎香港自身的繁榮,更承載着推動中國參與全球航空競爭的使命。據廣東省交通運輸部門預測,到2035年,大灣區將擁有7座運輸機場、17條跑道,旅客吞吐量達4.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超2,000萬噸。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香港國際機場必須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區域發展,通過服務網絡擴展、技術標準輸出、資源整合創新,鞏固其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核心地位。
三跑系統與區域協同
恰逢粵港澳大灣區航空市場的高速增長期,香港國際機場正以實際行動提升競爭力,當中包括基礎設施升級與區域合作的雙重支撐。三跑道系統的全面啟用,使其年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1.2億人次,貨郵處理能力提升至900萬噸,為應對未來增長需求奠定硬件基礎。
在區域合作方面,機場管理局多年前入股珠海機場,開創了跨區域資源整合的新模式。通過共享航線網絡、優化航班時刻,珠江西岸的客貨資源得以更高效地導入香港樞紐,形成「雙機場」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與此同時,近年機管局積極開拓大灣區內的城市候機室,上月在前海啟用的高端候機室,是香港機場在大灣區內第三十一個城市候機室。根據規劃,未來三年廣州、佛山等核心城市將陸續落地同類項目,形成覆蓋珠江西岸的密集服務網絡。這一項目計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建設世界級機場群」的目標高度契合——通過構建多節點、多層次的地面交通體系,分散的客貨資源得以高效整合,區域機場群的協同效應將顯著增強。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交通基建,其中一個效用就是將運輸能力提升至更高層次,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就是加強珠三角東西兩岸的交通物流的能力。同樣地,香港國際機場通過在大灣區的布局,讓機場與城市間甚至機場與機場有更多聯繫,達至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發揮協同效應,共同發展。
由此可見,香港國際機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服務網絡不斷拓展,不僅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香港在交通發展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合作的重要體現。
通過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優化資源配置等措施,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機場群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公民科教師可以通過香港國際機場首個高端候機室落戶前海為例子,了解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概況及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羅展恒
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公民科和通識科相關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