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每到國家多難之時,傳統文人常作此感嘆。但殊不知,筆墨、管弦也是武器,杏壇、書齋亦是戰場。
近日,雲南省作協原副主席、昆明作協名譽主席張慶國的新作《綠色的火焰》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這部非虛構作品全景式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文化抗戰的全貌,記錄在山河破碎之時,中國文人如何存留下文化的星星之火。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張慶國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他表示,想通過這部作品,向在戰爭年代顛沛流離中繼續文化工作的知識分子,表達來自今天的「遙遠問候」。●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帥
書名「綠色的火焰」,來自詩人穆旦的詩句:「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他渴求着擁抱你,花朵。」火焰與春草合二為一,象徵中國知識分子旺盛的生命力和中華民族永不熄滅的抗爭精神。
1937年,北平陷落,西南聯大師生徒步穿越湘黔群山前往昆明,穆旦在途中寫下多首詩歌,為破碎山河注入詩意的抗爭。與此同時,梁思成與林徽因帶着營造學社的測繪資料踏上南遷之路,與故宮文物西遷的列車一同在戰火中顛簸。而初春的延安,魯藝師生也在黃河邊唱出咆哮噴湧的愛國之情,歌聲劇烈搖撼着黑夜,一直傳到前線。
「我寫這部書,是想探究文化人在國家危亡時,如果不去前線參戰,會做什麼事?能做什麼事?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向前輩們致敬的過程。」張慶國稱。2024年,他輾轉內地十五省二十五地,進行了一百多天田野調查,對梁思成、穆旦、張元濟、竺可楨、冼星海等文化巨匠在抗戰炮火中堅持工作,為往聖繼絕學、守護中華文明火種的自覺意識,有了越來越明晰的認識,以致後來能順利完成全景式展現戰時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偉力與文化擔當的寫作。
將歷史碎片連綴為立體畫卷
《綠色的火焰》全書結構頗富巧思,「思想」「聲音」「杏壇」「光亮」「歌唱」「舞台」「秘密」等七個章節看似獨立,實則圍繞「文化存續」展開多維對話。而且,第一部「思想」與第七部「秘密」首尾呼應,形成「書寫—破壞—修復」的完整閉環,更具歷史厚重感。
張慶國說,作為小說家,他發表過幾百萬字的小說作品,但今次要寫的是非虛構作品,就要求言出有根據,只要能找得到的傳記,寫作之前都買來閱讀。寫這本書時不敢馬虎,每天早晨五點就起床讀書,從而做更充分的研究,比如:為寫冼星海,專門閱讀現代音樂史;為寫京劇厲家班,專門研究了京劇知識和中國戲劇史。待全面研究了中國抗戰文化史後,最終挑選了梁思成、穆旦、張元濟、冼星海等不同行業的文人經歷來寫,以期能描繪出整體中國文人在抗戰時的面貌。
在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梁鴻鷹看來,張慶國以考古學家的縝密、史學家的嚴謹、詩人的敏感和畫家的精微,放大了感官細節,增強了歷史在場感,而且他還打破了線性敘事局限,讓抗戰時期與當代形成對話,讓不同身份人物的聲音編織成合唱,將散落的歷史碎片連綴為了立體畫卷。
向堅守的文化前輩致敬
創作《中國建築史》時,梁思成身體帶殘,林徽因也重病在身,顛沛流離中他們能保命已經是奇跡,再繼續研究並寫作成功更是奇跡,他們親自丈量和收集到了很多重要的中國古建築資料,填補了中國建築文化空白。錢穆到了昆明後,跑到郊縣的一個寺廟裏面寫下了《國史大綱》,他寫的不是一本簡單的歷史書,它寫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在國家危急的時候激勵了一代青年,眾多青年人因此投身抗日,保衛國家……在《綠色的火焰》中,張慶國筆下每一位文人的故事都感人至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張慶國稱,創作這部非虛構作品既是挑戰,也是榮光。他想通過此書,向在戰爭年代顛沛流離中繼續文化工作並為中國作出傑出貢獻的知識分子,表達來自今天的「遙遠問候」和崇高敬意。
「凡是寫到的地方我必須要到達」
張慶國向香港文匯報介紹,寫書之前已經想好,這部書會有一個「時間對望」的結構,敘述者「我」將代表今天的時間,必不可少,而作為一個引導者和講述者,又不能佔太多篇幅。他透露,為了保證「我」之所見所思的豐富性和獨特性,他經常在調查現場拿出手機打開記事本在屏幕上就寫,晚上回到酒店,再補充當天的見聞和思考,就這樣一路行走、一路採訪、一路寫採訪日記,最後寫了十五萬字採訪日記。
「凡是寫到的地方我必須要到達,從盧溝橋、宛平城開始,然後開車去天津,接着去南京、上海、杭州、武漢、長沙、南昌、吉安、太和縣等,到達了將要寫到的所有地方之後,才開始寫作。」張慶國稱,為了這部非虛構作品,他長途跋涉,行走半個中國,就是為了到達所有文中將會寫到的事件現場,看到實物,「因為站在那個位置,內心才會有觸動,捕捉這種情感並尋找更好的表達,是寫好這本書的關鍵。」
作家顧建平認為,《綠色的火焰》現場感極強,離不開作者走訪十五省二十五地的「實證」精神。這本書讓歷史獲得了現場感,讓冷冰冰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具有了溫度,讓遙遠的回望變成親見親聞,歷史與現實發生了聯接,成了活着的歷史。
後人應追溯先輩偉大的經歷
張慶國介紹,在洛陽去尋找詩人王禮錫的墓時,走進墓園已快天黑,裏面空無一人,昏暗模糊,高大的柏樹像守靈人默默站立,洛陽的朋友帶他穿過幾條黑乎乎的小路,走進一個園區,終於找到了王禮錫的墓。朋友用手機照亮墓碑,他則拍了照片,「那場景真是太特殊,感受強烈,好像真的在歷史的黑暗中尋找偉大靈魂。」
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張慶國告訴香港文匯報,他是在北京兒子家從電視上觀看了閱兵儀式,觀看直播的時候,想過《綠色的火焰》書中的人物看到這個場面會是什麼感想?比如梁思成、竺可楨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會是什麼感受?
「具體他們會想到什麼,無法想像。但想來他們會百感交集,激動和自豪,會有關於人類生活更深刻的思考。」張慶國指出:「山河破碎,文明仍在延續,炮火連天,人類的文化活動仍然存在。有人在戰壕裏寫作,有人在炸塌的劇場唱歌。任何時刻,人類的文化活動都不會終止,而後人應該追溯這些偉大的經歷。」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