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成了劇本的樣子》
作者:王麗萍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編劇王麗萍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名為《長成了劇本的樣子》(文匯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以下簡稱《劇本》),是一本散文集。按照書名去理解,作者的意思是想表達,和她創作的劇本一樣,她以及她的現實生活,也擁有和電視劇相近的情節、細節。從創作者的身份角度切入看——編劇的散文會擁有什麼樣的氣質?這讓人好奇。
王麗萍的編劇作品有《媳婦的美好時代》《雙城生活》等,播出時曾產生過廣泛影響。但極少有人在記得劇情與演員的同時,去猜測編劇為了創作一個好看的故事,會動用自己什麼樣的生活積累。閱讀《劇本》,會忘記王麗萍的劇作,一位散文作家的鮮明形象會站在眼前。文字真實又靈動,情感細膩又坦誠,整本書的內容在一筆一畫地刻畫他人性格時,也勾勒出作者自己的個性。閱讀這本由單篇散文組成的集子,如同閱讀作者利用零散時間無意間完成的個人傳記。
虛構會增加散文的可讀性與文學性,但每一篇、每一行、每一字都給人留下強烈非虛構印象的散文集,能更為直接地被推進到讀者的眼睛與心靈當中。王麗萍在這本書中,如同老友談天,將她的人生經歷娓娓道來。無需刻意,也能輕鬆記得,她在杭州出生長大、安徽省南陵縣當兵、南京上大學、北京實習、合肥工作、調動到上海。這幾座城市都留下她的生活印跡,而將這些由人與事、記憶與懷想構成的印跡寫出來,就成為了她的人生劇本。
讀者會感動於《劇本》中描繪的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無論是小時候的杭州鄰居毛師母、秦師母,安徽新兵連的小青、玲玲、阿琴,合肥住大院時炒螺螄很好吃的老周,偶然結識成一生好友的冬梅,北京一起實習的小葉和小江,還是上海東方書報亭的老闆、郵局請求幫縫包裹的男子、出租車講故事的司機……這些人物,有的與作者情深誼長、時而相聚,有的或許只是生命中的匆匆一面之緣,但都被作者筆下的溫情浸潤,展現出人與人之間珍貴的連接。溫情如一根細長又堅韌的線,將人與人編織在一起,在人世間,需要這樣一台溫情的「劇本」,裏面寫滿了體憫與懂得,也點綴着善意與有趣。
王麗萍在《劇本》裏展現的少女時代、青年時期、中年光景,雖然生活環境不同,社會身份不一樣,但作者的內在始終是統一的,她始終以善良、友好、天真、深情的心態來看待身邊的一切。時代的變化,並沒有影響她的價值觀念,面對眼前的紛繁,她保持着不審視、不打量、不猜疑、不計算的態度,以自己的不變,來應對外界的變化。《劇本》的整體基調是溫暖向上的,書中極少呈現負面的人物和令人沮喪的描寫,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氣息和溫潤勇敢的力量,這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使人由衷相信:一切都會向好。
《劇本》裏的文章和電視劇完全不一樣,書中不追求戲劇衝突,不刻畫人物矛盾。但僅僅是那些不過一兩個頁碼的篇幅,也能讓人深深地記住人物形象。比如翻紙本通訊錄打電話挨個給朋友拜年的婆婆、弄丟了15元實習工資的姐姐、邀請作者坐到副駕拍攝漂亮風景的司機……這固然與簡約、準確的文字表達能力有關,但更多是作者內在能量的一種天然感染力使然。書中一篇文章寫到,20多歲的「我、小葉、小江」,看見電話亭內站着一個表情陰鬱貌似「想不開」的男人,她們決定圍繞着電話亭轉圈,轉到第五圈之後,那個男人走出電話亭,與她們相視一笑後走開了。在這篇文章裏,王麗萍寫道:「做一個任何時候都熱心熱腸的人,做一個善良並幽默的人。」這不僅是她青春時期就有的理念,也成為本書從始至終都在強調的品質。
人不可能按照劇本生活,但卻有必要去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在這個不會被拍攝出來的劇本裏,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人,用什麼樣的立場去處理人際關係,以及怎樣面對無可預測,甚至不可控的經歷與事件,這些都決定了,你的劇本不見得精彩,但一定貼合你的內心需求。你設定的劇本,很大程度決定了自己的命運,不妨試試像《劇本》這樣,以溫情為基礎和主旋律,把生活與人生納入到新的劇本大綱中來。●文:韓浩月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