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定區域重點推AI創科等 議員倡設專責機構統籌
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強調對北部都會區的進展心急如焚,會繼續「追時間、追成果」。有消息透露,李家超在周三公布的新年度施政報告中,將就提速北部都會區建設提出具體措施,包括在融資、規劃及程序上進一步「拆牆鬆綁」,並劃定特定園區,重點引入人工智能(AI)、新能源、醫療科技及現代物流等產業。多位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認同,北都區發展是香港未來經濟的重中之重,建議透過設立專責統籌機構、引入「按實補價」及片區開發模式、度身訂造專屬產業政策等措施,加快產業進程,吸引龍頭企業及創科項目落戶。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北都區佔地約3萬公頃,其中3,000多公頃為新發展土地,產業用地將於未來數年陸續推出。消息指,施政報告將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優化融資模式、簡化規劃程序及放寬土地用途限制,以加速北都區建設。特區政府計劃在河套園區及新田科技城等重點區域,優先發展人工智能、新能源、醫療科技及現代物流等產業,並透過靈活的土地政策吸引龍頭企業進駐。
議員建議「按實補價」吸發展商
立法會北部都會區發展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新界北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北都區非一般新市鎮,而是香港未來的新中心,目前基建進度符合預期,相較過去新界東北、古洞北等項目動輒耗時十餘年,北都區進展可謂「快了好多」,如新田科技城的規劃及收地程序已明顯加快,惟受經濟環境影響,產業落地進度仍未如理想。
他認為發展北都區,需要私人市場參與,應改變傳統土地發展模式,摒棄「地價先行」,改以「產業先行」為導向,推出「按實補價」政策,按發展商實際興建樓面計算地價,降低前期投資風險。他期望政府允許分期補價、可租可買,甚至與發展商合資開發等不同形式,增加靈活性,讓企業更願投資北都區。
劉國勳並提出設立「負面清單」制度,僅列明禁止發展的產業,其他用途均可靈活使用,打破傳統商業與工業用地的嚴格區分,吸引創新產業進駐,「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或醫療科技,難以明確界定屬商業還是工業。若每次有新產業都要重新改劃土地用途,效率太低。」
倡推專屬產業支援政策引龍頭企業
他又建議特區政府推出針對北都區的專屬產業支援政策,如在跨境人流、資金流及數據流方面提供便利,吸引龍頭企業進駐,「低稅率、引進人才等這些政策是適用於全港,是否應該有一些措施是北都區獨享的優惠,才能吸引優質企業進駐。」
立法會北部都會區發展事宜小組委員會副主席林筱魯坦言,北都區發展需突破現有部門架構限制,而目前招商引資與基建發展涉及多個部門,決策分散,「北都區統籌辦主要負責傳達各方要求,無法直接決策,企業談生意時要來回傳遞,容易延誤進度。」就此,他建議設專責機構,甚至透過立法賦予其權力,統籌招商引資與基建發展,加快審批及補貼等程序,加速產業落地。
他認為,落實創科產業未必需要全新建築或優美環境,主要是滿足辦公和某些必要功能,例如數據中心一般需要大量電力,市區電力供應受限,政府可與電力公司合作,識別適合的區域,優先處理相關申請,加快技術審批和基建配套,「北都區範圍內的上水工業區現有設施,或可作為試點,無須全新規劃即可支持產業發展。」
建議靈活寬限改用途助產業落地
林筱魯又建議特區政府應簡化改建程序、放寬規限,對現有工廈進行功能改動,讓產業更快落地,無須待全新基建完成,「政府近期允許將酒店商廈改建為學生宿舍的做法值得讚賞,這種靈活對接的態度,可推廣到其他創科板塊,如北都區建設。」
立法會議員陳恒鑌預料,施政報告將重點着墨北都區發展,特別強調AI及Web3等新興科技,推動新工業化及新產業方向,建議特區政府加快片區開發,優化規劃程序,並積極引入國際領先科技企業進駐北都區,加速香港科技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