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廠商會:鞏固深化優勢產業 拓增長點啟新動能
香港經濟正面對許多挑戰,各個商會領袖皆對香港的未來深表關切,為此尋找出路。近日有商界領袖提出多個不同建議,期望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發表前作為參考,包括把香港進一步打造成「出海」的服務站和增值平台;發展工業旅遊,以至穆斯林市場等等。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中華廠商會就今年施政報告的建議書以「融通內外·創新突圍」為主題,除建議加強支援中小企,也從強化國際聯通、對接國家戰略等多方面提出建議。廠商會會長盧金榮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和內部經濟結構加速轉變,香港一方面要不斷鞏固和深化固有的優勢產業,同時也需及時拓展新的產業增長點,開啟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盧金榮:從「四流」提升競爭力
他建議,政府應提升香港高增值國際供應鏈管理中心的競爭力,將香港打造為企業「出海」的服務站和增值平台,發展「工業旅遊」,發掘具本地特色的觀光工業,並考慮在北部都會區引入高科技工業旅遊,以及把握好全球20億人口的穆斯林市場機遇等。
盧金榮認為,提升香港高增值國際供應鏈管理中心的競爭力可以從「四流」着手:在「人流」方面,建議要積極培育及引進ESG管理與數碼轉型等專才。其次是「物流」,應善用香港國際機場優勢和把握低空經濟機遇,加強跨境電商及高價值商品中轉功能,拓展粵西與西部省市貨源及新興市場。第三是「資金流」,加快發展多元化人民幣供應鏈融資產品和服務。最後是「信息流」,為出海企業提供政策解讀、能力建設及人才培訓等支援,幫助他們應對國際營運挑戰。
他續指,政府亦可以將香港打造為企業「出海」的服務站和增值平台,透過供需配對機制和組成招商團隊宣傳香港優勢,吸引國際服務商、內地企業和回流港企來港設立供應鏈總部。
工業旅遊添北都區新動能
旅遊業方面,現時內地個人遊來港旅遊模式已由以往的「名店掃貨」轉為「文化深度遊」。盧金榮建議,政府可發展「工業旅遊」,不但能為本地旅遊業注入多元化的景點,更可助廠商進行品牌推廣、促進工業文化傳承和喚起社會對工業的重視。「我們進一步建議政府從更高層次規劃,將『工業+旅遊』納入第五大『+旅遊』策略方向,發展具本地特色的觀光工業,並考慮在北部都會區引入高科技工業旅遊。」為鼓勵業界參與,該會亦建議放寬地契限制與活化工廈政策,並推出專項資助,支持企業及旅行社開發相關產品。旅發局亦可整合資源,開發「一日多站」觀光路線,並策劃專項推廣活動。
籲財政支援開發清真產品
此外,政府近年不斷帶團出訪中東,反映穆斯林市場機遇潛力絕不低。他建議,除之前提出的放寬「BUD專項基金」的地域限制,政府也可整合貿發局、駐外經貿辦及商會資源,提供伊斯蘭市場的資訊,並舉辦研討會、展覽等活動,提升業界對清真認證的認識與參與度。該會也希望政府提供財務誘因,鼓勵企業開發清真產品和服務,並組織商務考察與主題活動,甚至提供差旅津貼,吸引清真商家來港洽商。
整體而言,盧金榮對本港經濟前景並不悲觀。他認為,雖然香港經濟正面對許多挑戰,但同時也充滿機遇,尤其世界經濟重心東移,加上國家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內地企業加緊在全球布局產業鏈和供應鏈等,其實都為香港經濟帶來不少增長動力。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