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眾自發赴陵園獻花 「告慰最可愛的人」
9月13日清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內肅穆莊重,勁柏蒼松之間,微風輕拂起烈士墓前一面面鮮紅的國旗,他們正等待親愛的戰友、第十二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的安葬。伴隨着低迴的《思念曲》,30名保家衛國、英勇犧牲的志願軍烈士終於魂歸故土。由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擔任的禮兵邁着整齊的禮步,無聲護送志願軍烈士棺槨緩緩步入現場。
已經是第二次參與到烈士遺骸迎回儀式和安葬儀式活動的香港升旗隊總會青年隊二隊隊長、趙聿修紀念中學高二學生李穎琛,在留言板寫下「感謝您們的無私付出!我們會做好本分,報恩!—香港升旗隊總會」這樣一句話。李穎琛說,希望以後用實際行動表達這份情感。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實習記者 何思熳 瀋陽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特約記者 陳鴻博
上午10時許,儀式正式開始,軍樂隊奏響婉轉低迴的《思念曲》,兩側標兵持槍肅立,禮兵護送志願軍烈士遺骸棺槨緩步進入紀念廣場,全場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魂兮歸來,昭煥國光。志繼業承,勳績孔彰。山河無恙,家國富強。濟濟多士,奮發昂揚。」致祭文後,全體人員向志願軍烈士遺骸三鞠躬。27名禮兵連續鳴槍12響,向志願軍烈士致以崇高敬意。
松柏無聲,草木含悲。禮兵抬起志願軍烈士棺槨繞廣場半周,緩緩走向安葬地宮。全場人員排起長隊,向烈士獻花致敬,並瞻仰烈士英名牆。
港澳青年冀以實際行動貢獻國家
今年,14名來自香港的中學生親身參與了迎回烈士遺骸的各項活動。13日上午的安葬儀式現場,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下沉廣場中,他們在300多人的默哀隊伍中,目送烈士遺骸棺槨緩緩走向安葬地宮。隨後,他們排起長隊接過鮮花,鄭重瞻仰英名牆,致敬英烈。來自香港升旗隊總會的兩位學子身着制服,身姿筆挺,展示出香港學子的蓬勃面貌。
已經是第二次參與到烈士遺骸迎回儀式和安葬儀式活動的香港升旗隊總會青年隊二隊隊長、趙聿修紀念中學高二學生李穎琛,在參加了紀念活動後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告慰先烈。她在現場找到了為烈士寄語的留言板,仔細寫下心願:「感謝您們的無私付出!我們會做好本分,報恩!——香港升旗隊總會」。一直對抗美援朝烈士無私奉獻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心懷敬仰,李穎琛希望以後用實際行動表達這份情感。
來自澳門濠江中學的高二學生都宗陽,參加了此次港澳學生在北京、丹東及瀋陽的「國旗傳遞」和紀念活動。16歲,是很多志願軍戰士跨江作戰的年紀,都宗陽期待能用另外一種方式告慰先烈,「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很難有機會為國出征,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貢獻祖國的發展和強大。」他想對先烈們說,「如今祖國強起來了,正如你們所盼!」
遲到七十餘年的「父子相見」
安葬儀式結束後,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恢復對公眾開放。等候已久的人們手捧鮮花,自發地前來緬懷英烈。他們神情肅穆,在烈士墓前深深鞠躬,輕聲訴說着對英雄的敬仰與感激。「去時少年身,歸來英雄魂」——自2014年起至今,已有1,011位志願軍烈士忠魂回到了這片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守護的土地。
在陵園,有人千里尋親,也有人只為帶走埋葬在此的親人身後的一抔黃土。臨近午間,陽光透過樹枝的縫隙,灑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一座座黑色的石碑上。來自湖北麻城的方漢炳久久佇立在父親方金耀的墓前,他伸出手,一遍遍撫摸着那個名字,像是小時候想像中撫摸父親的臉龐。「父親犧牲時,我才一歲多,什麼都不記得。」七十多年來,「尋找父親」成了他的執念。他曾無數次想像父親的模樣,想像他如何走過烽火戰場。今年4月,在第十一批歸國烈士遺骸中,終於通過科學鑒定確認了方金耀的身份。方漢炳說,那一刻,心裏懸了一生的石頭落了地。同樣在安葬儀式現場的第十二批歸國志願軍烈士廖天良的孫子廖啟升,凝望着棺槨心情難以平靜,「我真的很想去抱一抱,就像抱到了爺爺一樣。」
更多被志願軍精神鼓舞的人們自發來到這裏,「今天9點,我們就來到陵園門口等待恢復開放。」捧着滿懷的白色鮮花、來自山西的青年梁斌斌滿臉汗水,11日從山西一路輾轉到鄭州機場,直飛瀋陽後,他就迫不及待為此刻的紀念訂下123朵白色菊花。「我本身是軍事愛好者,我認為安葬在這的志願軍烈士不僅是最可愛的人,更曾是共和國最能『打』(形容優秀、厲害,筆者注)的一群人。」敬仰之情溢於言表,梁斌斌此行約上在大連的同學,一起為這裏123座墓碑敬獻鮮花,「他們終於回來了,以後只要有時間我每年都會來。」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