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石華 深圳報道)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南方科技大學未來網絡研究副教授、深圳鵬城國家實驗室雙聘研究員吳宇聯手港大,以數字技術重現抗戰時昆明的血火現場,讓歷史觸手可及。
「一座建築物要拍幾百張圖片,建模過程太繁瑣了。如果能突破這個技術瓶頸,我們就能為抗戰的文化記憶造艘『數字方舟』。」在去年九月的一次活動上,友人浩哥對着抗戰時的昆明影像長嘆,這讓計算機博士出身的吳宇當場應諾:「讓我們一起造個數字時空膠囊。」
傳統建模需對實體建築拍攝數百個角度,而吳宇團隊依託香港大學孵化的大模型技術,2D影像轉3D模型的算力需求降低90%,建模效率從「小時級」躍升至「分鐘級」。
虛擬人技術植入歷史場景
技術突破為文化重生打開新維度,團隊將虛擬人技術植入歷史場景:通過深度學習沈從文全集中湘西方言的語調特徵,AI已能模擬其獨特的語音韻律;聞一多的數字分身更基於《紅燭》詩集創作背景,在虛擬教室即興演繹「最後一次演講」的激昂場景。
吳宇團隊負責核心技術攻關,雲南大學學子組成志願者錄入相關文獻,地方政府開放珍貴的歷史影像檔案。
體驗者戴上VR設備瞬間穿越時空:日機轟炸下的斷壁殘垣間,西南聯大的臨時講台上,沈從文正以文字構築精神長城;兩條街巷外的《大公報》昆明分館,鉛字盤裏流淌着滾燙的抗日輿情。更令人震撼的是文化對話系統——當學子在虛擬教室落座,AI將根據海量文獻生成個性化教學場景,雨夜中就能與虛擬的聞一多先生共讀《紅燭》手稿。
「歷史復原不是像素級的複製,而是文化基因的重組。因為資料很難齊全,元宇宙中的場景跟真實的歷史很難做到一比一的還原,這項工作是持續迭代的過程。」吳宇表示,目前團隊已完成核心歷史場景建模,預計年內實現大規模數字基建。
搭建「聲音方舟」搶救民歌
吳宇不僅讓抗戰文脈得以數字重生,還將瀕危民歌變成永恒的記憶——他在偏遠山寨搭建 「聲音方舟」,與行將消逝的文化基因賽跑。
從2023年7月開始,吳宇帶着自己的學生,開展「田野錄音系列」項目。他們深入四川、新疆、雲南等偏遠地區,運用高保真錄音技術採集瀕危少數民族音樂。隨着收錄的音樂增多,關於音樂中語言的研究成為團隊難題,此時,香港教育大學丁泓棣教授攜多年彝語研究成果加入,為項目注入關鍵學術支撐。
丁教授的研究當時也面臨巨大挑戰:彝語研究需要將個體發音逐一切分並與國際音標精準對接,過程門檻高、效率極低,成為研究進展的瓶頸。當吳宇提出構建AI語音數據庫的構想時,雙方迅速找到了學科交叉的黃金契合點。
「我們希望能夠根據語言、音樂、植物學等多維的數據,推演這個民族的遷徙軌跡,這對人類學的研究很有幫助。目前,系統原型設計已基本完成,面向少數民族語言的垂域大模型還在研發中。」吳宇說,目前根據現有的技術已經推演出彝族從大理到貴州、四川的遷徙過程,主要依據就是語言中的詞彙和地理信息結合而成。
「我們在景邁山錄音遇到一位老奶奶,她得知我們想保留這種音樂後,唱了一首又一首,擔心自己離開世界後沒人再會唱了。」吳宇說,中國有接近200種語言,但只有約30種語言有文字,其他沒有文字記錄的語言跟音樂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消亡。「我只想將它們保存下來,讓更多的人聽到。」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