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千尋)香港樓宇老化問題嚴重,不少建築物樓齡已超過30年甚至50年,極需保育與活化。香港測量師學會昨日舉行主題為「城市把脈,塑造未來:創新建築與活化」周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模式同步舉行,吸引超過300名業界人士參與。房屋局副局長戴尚誠在研討會上致辭時表示,重建屋邨計劃的經驗顯示,翻新建築物同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期待未來活化社區時採取更人性化策略,並持續與社區持份者合作,結合創新科技,共同塑造為香港市民安居的未來發展。
是次研討會邀得10位專業講者主講,共分為三部分,包括「市區重建與活化保育」、「可持續房屋及社區設計」,以及「數碼科技和長遠的城市發展策略」。活動中,講者就歷史建築市區更新、華富邨重建的多元共創、明華大廈的革新與活化、政府在文物活化方面的實踐經驗、建築物復修及活化策略與機遇,以及可持續城市更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等議題深入交流。特區政府官員、企業領袖、行業專家以及學者匯聚一堂,探討香港未來城市發展路向,同兼顧歷史建築的保留與活化。
戴尚誠在研討會上表示,面對屋邨老化問題,特區政府會以「長遠房屋策略」中的四項基本原則,即結構安全、修葺工程的成本效益、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的潛力,考慮是否重建高齡屋邨。他提到,華富邨、彩虹邨、馬頭圍邨及西環邨的重建規劃正在進行,房委會去年已展開首階段社區參與工作,期望活化社區做到更人性化。
他補充,房委會自成立以來已興建195條公共屋邨,現時居住人口佔全港三成以上,而包括簡約公屋在內,未來5年公營房屋總供應量預計達19.7萬伙。
屋宇署署長何鎮雄在研討會上表示,特區政府計劃新增更多指定豁免工程及小型工程項目,同時放寬部分現有項目條件,讓市民可以更方便合法進行風險較低的小型工程,更好回應社會需求。
香港測量師學會會長梁志添表示,面對香港城市老化與發展挑戰,測量師須積極應用創新技術及專業知識,促進建築活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學會期望透過是次研討會,促進政府、業界及學界的交流與協作,並透過剖析各類成功案例,啟發更多創新思維與實踐方案,一同打造具堅韌性和充滿活力的香港。
測量師學會:善用科技推動改造活化項目
學會副會長暨周年研討會籌委會主席甘家輝表示,香港正面對基建發展及城市老化的問題,活化舊區與舊建築的需求與日俱增。他認為政府及業界應積極善用科技,以不同創新的方法推動改造活化項目,以紓緩土地供應及物業成本壓力。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