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駿 全國青聯常委 培僑中學教師
9月12日,培僑中學11位師生代表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赴瀋陽參與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這已是培僑中學連續第四年參與這一莊嚴而神聖的國家儀典,而每一次參與,都是對民族記憶的重溫,對家國情懷的淬煉。
當運—20專機劃破長空,在空軍4架殲—20戰機的護航下穩穩降落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那一刻,時空彷彿凝固。我們不僅見證了30位志願軍烈士遺骸及267件遺物重回祖國懷抱,更見證了一部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英雄史詩。銀鷹展翼,是國家實力的象徵;忠魂歸來,是歷史正義的回響。相信無論是在現場接機的人士,還是在香港觀看直播的師生,無不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以青春熱血築民族精神豐碑
今年恰逢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75年前,正是這些「最可愛的人」,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以青春熱血築起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截至目前,已有12批共1,011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安葬。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何謂忠誠和擔當,他們的事跡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中,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
為讓學生更深刻了解這段歷史,在儀式前,我們今年暑假特地組織學生從北京出發,乘車經過丹東、瀋陽,重走當年的英雄路。站在鴨綠江斷橋上,橋身的彈痕依然清晰可見。看到這些見證着歷史的印記,學生們沉默了。中五級B班柯竣耀同學感慨道:「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和平的國家。」這句話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和平從來不是憑空得來的,是由無數英雄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正是志願軍戰士當年的浴血奮戰,才換來今日的國泰民安。
在莊嚴的迎回儀式現場,五年級孔博文同學的一番話令人動容:「我今天站在這裏,能感受到英雄的氣息和歷史的重量,這對我來說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更為感人的是,同學們帶來了一面特殊的五星紅旗—2023年7月24日,習近平主席回信培僑中學當天,在天安門廣場上升起的那面國旗。讓這面承載着領袖囑託和民族榮光的國旗,陪伴英雄榮歸祖國,這是多麼深刻的愛國教育。香港學子告慰先烈:「山河無恙,盛世如您所願,吾輩當自強。」
向英雄致敬 吾輩當自強
培僑中學自1946年由一批愛國人士創辦以來,始終高舉愛國愛港的旗幟。學校最初主要招收東南亞華僑子弟,旨在通過教育讓海外華僑青年了解祖國、心繫祖國,成為新中國建設的支持力量。建校初年,20多位培僑學生在抗美援朝之前或期間參軍,當中不少人在志願軍指揮部和後勤部負責翻譯等工作。70多年來,培僑中學始終堅守此辦學初心,培養無數愛國愛港人才,為香港繁榮穩定和國家發展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近年來,培僑中學更加系統地推進國民教育,着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2023年9月28日,我們邀請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三軍儀仗隊來校舉行升旗儀式,慶祝新中國成立74周年;2025年3月,組織中五級師生赴山東開展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實踐;同年4月,更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合作舉辦「京港兩地共上一堂國安課」活動。這些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從儀式感受到親身參訪,讓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感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責任重大。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愛國基因;要讓年輕一代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感恩先烈的犧牲奉獻;要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厚植家國情懷,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當前,香港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香港繁榮穩定有更堅實保障,對愛國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我們要更加自覺地承擔起培養愛國愛港新一代的歷史使命,引導香港青年正確認識國家發展大勢,增強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共同向英雄致敬,珍惜國安港安的來之不易,將對先烈緬懷轉化為奮進動力。讓我們以實際行動厚植家國情懷,報效祖國,建設香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書寫屬於我們這代人的香港新篇章。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