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湋銘 特許公司秘書公會會士、法律學士、EMBA、證監會持牌人
近期全球金融市場科技巨頭展示出壓倒性影響力。軟件公司甲骨文因為剩餘履行義務(RPO)的巨大增長,股價大幅上升,其創辦人Larry Ellison更一夜之間超越特斯拉的Elon Musk,登上世界首富寶座;中國的阿里巴巴因雲端業務的快速增長推動股價急升;NVIDIA憑藉AI晶片需求持續增長,穩居全球市值最大公司。上述事件構成了一個現象:金融市場的核心驅動力正被科技公司壟斷,這也代表全球經濟邏輯的深刻變革。
筆者在本文剖析科技股飆升的共通因素:首先,是業務模式的訂閱化與可預測性。甲骨文的RPO 增長是當中關鍵信號。所謂 RPO,即已簽訂合同而尚未履行的訂單,反映未來收入的確定性,意味着甲骨文的雲端及企業解決方案已鎖定長期客戶,市場因此給予更高估值。相同的邏輯,也存在於Microsoft Azure、Amazon AWS 及阿里雲等雲端業務之中。科技巨頭逐步拋離傳統周期性行業,打造出一種可長期穩定變現的商業模式。
其次,是跨產業需求爆發。 NVIDA的崛起揭示了人工智能不再是實驗室裏的概念,而是具體落地到醫療、金融、製造業甚至政府治理等領域。AI 需要龐大算力,而算力又高度依賴晶片,這使 NVIDIA 幾乎壟斷產業上游。與此同時,Google(谷歌)、Microsoft、Amazon 等都以AI作為核心戰略,驅動了整個科技股板塊的再估值。
三大原因支持「美股七雄」天價市值
從市值結構來看,幾可肯定金融市場已被科技公司壟斷。根據今年數據,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有七間均為科技巨頭(Apple、Microsoft、NVIDIA、Amazon、Alphabet(谷歌母公司)、Meta、Tesla,即俗稱的「美股七雄」)。造成這現象的原因有三:(1)傳統製造業受限於原材料和地理,難以形成壟斷;但科技平台依靠數字基礎設施與數據規模,能夠實現邊際成本接近零的全球擴張;(2) 在低息環境,資本追逐能提供增長的企業。科企因具備持續創新、快速擴張的特徵,被視為最佳投資標的。上述科企巨頭盈利能力與現金流非常穩健,投資者難以找到替代品;(3)科技早已不只是IT產業,深入醫療、教育、金融、製造、零售,幾乎成為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這種跨界滲透使科企能持續吸納其他產業的增長。
香港參與盛宴 需構建數字科技產業群
從甲骨文到阿里雲,從NVIDIA到蘋果,都成功將持續現金流與生態鎖定結合。訂閱制服務保證長期收入,數據驅動形成用戶黏性,而生態閉環確保競爭者難以輕易介入。這種商業模式不僅能帶來市場份額,還能創造時間換取空間的競爭優勢;金融市場已將科技動態視作全球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科技公司已不只是產業巨頭,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旗艦;阿里巴巴雲業務的成功,顯示中國科技公司也能在全球科技周期中找到自身位置。對香港而言,若要吸引資金,便需思考如何構建以數字基礎設施、AI、生態平台為核心的產業群。
甲骨文、阿里巴巴、NVIDIA、谷歌、蘋果的股價高漲,不僅代表個別企業的成功,更象徵金融市場正被科技力量主導的新時代。這既是創新驅動的成果,也是資本市場邏輯變革的體現。在這格局下,最成功的商業模式不再是單純的製造或渠道,而是建立在數據、算力與生態之上的「平台型經濟」。科技巨頭壟斷市場的現象,短期內難以改變,但這亦為其他企業與新興市場提供了明確的啟示:誰能掌握數據,構建訂閱式收入,並形成無法替代的生態系統,誰就能在未來立於不敗之地。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