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東極島》,以「里斯本丸沉沒事件」為原型的史詩之作,在驚濤駭浪與人性掙扎中,撕開了老子「小國寡民」理想的溫柔面紗,讓身處全球化時代的我們,反思和警覺,和平的力量不會源自「老死不相往來」這種需要強大自覺的邊界感裏,也不會是源自躲進桃花源的避世裏。但人性裏最樸素的善良,始終會在關鍵時刻拯救人類自己。
道家理想國「老死不相往來」
電影刻畫了阿贔和阿蕩兩兄弟,他們的野性和張力,和其他村民的隱忍生活態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南一北,老死不相往來。這句台詞換了幾個人說了好幾次。
「老死不相往來」出自老子《道德經》。原文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但是當老子遇上戰爭,也只能「西出陽關無故人」。
阿贔與阿蕩兄弟的設定,是理想國與戰爭衝突的具象化。一開始阿贔的隱忍與村民們的「小國寡民」思想同頻共振,他拿着鐮刀將紐曼逼到懸崖邊,既是對怯懦的憤怒,也是對生存本能的妥協。而阿蕩則如同一匹未馴的野馬,用近乎莽撞的勇敢衝擊着既定秩序。
漁民們哪怕被日本人封海三年,也依然可以忍,「重死而不遠徙」,為了「安其居,樂其俗」,愛惜生命,不遠徙,不慕榮華,只是期望恬淡自足、期待樂在其中。即使是邊家三口子和吳老大被日本人殺害之後,陳先生、李元興依然在窄巷裏聲嘶力竭地跟阿贔吼「忍一忍吧」。因為他們想着,忍一忍就可以活下去。阿贔不認同,搧了李元興幾個大嘴巴子。
老子談到小國寡民的治理,是「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民淳事簡,一切人為的文明器具,如利器、舟輿、甲兵,只備而不用。歷史告訴我們,這不可能。老子的想法,在日軍的刺刀與戰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後來,阿花砸開了吳老大的牆,說父親天天對着這堵牆拜,說日本人船堅炮利,怒吼着「我們除了人什麼都沒有,但也要開船救人」。這不僅打破了物理意義上的隔閡,也象徵着對老子「備而不用」教條的徹底顛覆。電影通過極具衝擊力的對比,揭示出一個殘酷的真相:當戰爭的鐵蹄碾碎文明的外殼,任何避世的幻想都將化作齏粉。
老子也談到小國寡民的形態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國與國之間,各安其所,相望而不相爭,這也是難以實現的。電影《東極島》是在日本侵華戰爭背景下的故事,日本原就是小國寡民,它哪裏肯與周圍的鄰國「老死不相往來」?看完《東極島》,對這一句「老死不相往來」思之甚深。
東極島的漁民們,是活在《桃花源記》註腳裏的人。「武陵人捕魚為業」的字句,在他們搖櫓撒網的身影中獲得了具象——同樣以漁為生,同樣與世隔絕,大概連「先世避秦時亂」的基因都如出一轍。
李元興和陳先生,阿贔和阿蕩,都在電影中強調過「外來者」的身份,但他們是不同的。
陳先生初到島上時,他的長衫應該漿洗得筆挺,如同《桃花源記》裏「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體面,那是對秩序與禮儀的最後堅守。以至於他一直穿着這件洗得發白的藍布長衫,直到烈火焚身死去。
從逃兵變成教書匠,陳先生逃到島上時,定然也以為找到了「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絕境,但當李元興罵他「逃兵」,他會跳着腳梗着脖子反駁「逃兵也是兵」。這聲辯白裏藏着的,是他既想做與世無爭的耕讀翁,又放不下軍人保家衛國的血性。
這種矛盾在他的課堂上瘋長。他將黑板架在礁石屋裏,教孩子們背「靖康恥,猶未雪」,卻在日軍封海三年裏都兩耳不聞窗外事,像桃花源人守護秘密般守護着與外面世界「老死不相往來」的幻夢。《滿江紅》的壯懷激烈與《桃花源記》的恬淡靜謐,在他心裏擰成了麻花。直到邊家三口與吳老大的血濺在沙灘上,他才終於扯碎長衫,用朱砂在額頭畫起三道紅印,把自己的造型弄成個鍾馗一樣,怒髮衝冠,拿着啞火的手槍衝向日軍,打鬼驅邪,鎮宅除魔。
那長衫不再是文人的衣冠,而是戰士的甲胄。陶淵明筆下「遂迷,不復得路」的桃花源,最終在他身上以另一種方式實現——當他雙手被反綁,烈火焚身,仍高喊着平時布置給孩子們的功課:「《滿江紅》十遍!」這個曾想躲進桃花源的逃兵,用最慘烈的方式,為自己開闢了一條「不復得路」的歸途。
陳先生的長衫與鍾馗裝扮,構成了最尖銳的文明隱喻。
外來者當中,李元興和陳先生明顯跟真實世界的關聯度更高——李元興是保長,懂日語,是溝通日本人和村民的橋樑,陳先生是逃兵,懂一點散裝英語,他們都是見過世界的人。而在阿贔、阿蕩身上,體現的是陶淵明筆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混沌。阿蕩從海裏撈出了紐曼,紐曼拿着地球儀跟他指認中國、英國的位置,阿蕩才開始理解「世界」。村民也不知道英國是哪裏,阿贔說,藍眼睛黃頭髮的英國人,就是「幫我們打日本鬼子的」,村民們才開始理解。
阿贔和阿蕩雖然是海盜,但並沒有見過真正的世界,實際上兩人的世界就是東極島對開的一片海。但是無知者無畏,改變這個世界,需要有勇氣破舊,有勇氣在怒海裏揚帆,有勇氣跳進水裏找尋出路。(二之一)
●金夢瑤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國學中心聯席總監、中國語言學系長聘講師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