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師說新語】學術成就、品德陶冶和活動參與孰輕孰重?

2025-09-12 04:05:46 教育

在教育領域中,學術成就、品德陶冶和活動參與三者孰輕孰重,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與學者反覆思辨的核心課題。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家對此各有側重,然細究其論述,可發現三者實為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共同構築「全人教育」的堅實基礎。

孔子倡六藝並重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早已關注這三方面的平衡。孔子提倡「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將道德修養置於知識技藝之上,同時強調六藝並重,體現對多元發展的重視。宋代大儒朱熹主張「窮理正心,修己治人」,將知識追求與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認為學問的最終目的是完善自我與服務社會。這種德智並重的理念,至今仍深植於華人教育傳統之中。

亞里士多德:「德行」與「理智」並重

西方教育思想家亦提出相似觀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強調「德行教育」與「理智教育」並重,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能夠理性思考且具有道德勇氣的公民。近代教育學家杜威則主張「做中學」,強調實踐經驗對知識內化與品格形成的重要性,為活動參與的教育價值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香港學校的教育實踐中,這三者的平衡尤顯重要。面對公開考試的壓力,學術成就往往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香港教育當局近年積極推動「價值觀教育」課程,並將「其他學習經歷」納入高中課程要求,明確規定學生必須參與體育、藝術、社會服務等活動,體現了對三者均衡發展的重視。例如,保良局屬下中小學推行的「一生一藝術」計劃,鼓勵每位學生培養至少一項藝術興趣,不僅豐富了學習經歷,更有助於情緒管理和創意能力的發展。

學術成就為學生提供知識基礎與思考工具,使他們能夠理解世界並解決問題;品德陶冶塑造學生的價值觀與道德判斷力,引導他們將知識用於正途;而活動參與則提供實踐場域,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所學、發展社交技能與團隊精神。三者猶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全人教育應脫離二元思維

真正的全人教育應當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尋求三者的動態平衡。學校應創造環境,讓學生在追求學術卓越的同時,培養正直的品格與寬廣的視野,並通過多元活動發展個人潛能與社會適應力。當前香港一些學校推行的「服務學習」,將社區服務與學科知識結合,讓學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深化學習與反思,正是整合三者的成功實踐。

總而言之,學術成就、品德陶冶與活動參與並非相互競爭的教育目標,而是相輔相成的教育維度。在全人教育的框架下,學校應當設計整全的課程,讓學生在知識、品格與實踐三個層面均衡發展,培養出既能理性思考又有道德擔當,既具專業素養又富有人文關懷的未來公民。這不僅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識,更是當代教育面對複雜未來的必然選擇。

●黃晶榕博士 創知中學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華南師範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