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返還事關維護國家文化權利,凝聚愛國熱情、增強文化自信。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在10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圓明園石柱、豐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特別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帛書——長沙子彈庫戰國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在流失美國79年後回歸祖國,是中國依託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成果,針對國際公約無法適用的中國近代流失文物取得的成功案例。他還提到,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涉多重因素,是一項具有艱巨性、複雜性、長期性的工作,現已完成的追索工作中,最長一項耗時25年。
解冰表示,「十四五」期間,國家文物局會同宣傳、外交、公安、司法、文化和旅遊、海關等多個部門以及高校、科研機構等,從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入手,攜手並肩、攻堅克難,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首次納入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相關表述,加大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中的跨部門協同力度;推動開展歷史上流失文物的溯源和流轉歷史研究,為流失文物追索夯實基礎。
解冰表示,「十四五」期間,圓明園石柱、豐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特別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帛書——長沙子彈庫戰國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在流失美國79年後回歸祖國,是中國依託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成果,針對國際公約無法適用的中國近代流失文物取得的成功案例。
據悉,2023年,經過十年的協調,流失海外百餘年的7根圓明園石柱,成為繼圓明園馬首銅像後,又一批回歸原屬地的圓明園流失海外重要文物。一級文物豐邢叔簋於1984年被盜,流失海外。2023年1月,國家文物局獲悉文物現身美國紐約後,立即啟動流失文物追索程序。文物持有人雷蒙德·金及其母親了解到文物背後的故事後,同意無條件將文物返還給中國政府。2024年1月,豐邢叔簋結束了40年的海外漂泊歷程,重歸祖國懷抱。
此外,解冰還介紹,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治理,已與27國簽署政府間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協定。中國政府2024年聯合18個國家發布《關於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以下簡稱《青島建議書》),擴大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同心圓」。2025年,中國還首次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締約國大會主席國,為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贏得了更加廣闊的國際空間。
追索工作最長耗時25年
據了解,今年5月,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接收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正是中國主導制定的《青島建議書》以對話與合作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理念的成功實踐。據悉,子彈庫帛書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亦是中國首部典籍意義上的古書,於1946年非法流失美國。
解冰還提到,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涉及國際政治、法律、歷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重因素,工作的開展基於尚不完善的國際秩序規則和不同國家的共識與合作,是一項具有艱巨性、複雜性、長期性的工作,現已完成的追索工作中,最長的一項耗時25年。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繼續以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歸途」為「征途」,進一步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制度安排,協同各方,凝聚合力,推動更多文物「回家」。
嚴打網絡古墓葬類違規直播
另外,在打擊防範文物犯罪方面,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表示,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增加到22家。國家文物局會同公安等部門,持續開展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專項行動,2022年新一輪專項行動以來,各地偵破文物犯罪2,00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900多名,追繳珍貴文物3,900多件,嚴厲懲治各類文物犯罪活動。中國管轄海域內水下文物執法巡航、網絡古墓葬類違規短視頻和直播內容整治成為文物安全聯合執法新的突破點。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