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紋身歷史至少可追溯至5,000年前,甚至更為久遠。這些文化印記很多時隨着時間流逝而消失,加上部分遺體曾被防腐處理或意外地脫水,保存成為木乃伊,皮膚已變得又黑又硬,令紋身變得模糊或褪色。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與美國謝拉維斯塔科學進步基金會的Thomas G. Kaye共同領導的團隊,用鐳射螢光成像(LSF)技術,在1,200年前錢凱文化的人類木乃伊身上發現複雜的紋身圖案,呈現了錢凱文化精湛的藝術發展水平,還揭示了紋身可能是古代社會的身份象徵或精神標誌,同時展示出先進影像技術重塑歷史的潛力。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錢凱人在約公元900年至1,470年間,生活在現今秘魯利馬以北的河谷地區,以紡織品和與鄰國的貿易而聞名。當地氣候乾燥,有利遺骸的保存。他們的文化最終被更著名的印加文明同化,留下了大量文物,包括紡織品和木乃伊遺骸。研究中的約百具木乃伊遺骸,大部分來自公元1,222年至1,282年,其他的可追溯至公元900年。不過,古代紋身受褪色的墨水和人體死後腐爛的皮膚影響,難以還原其複雜的圖案。
利用激光產生高對比度螢光影像
文嘉棋領導的團隊,研發了先進的LSF技術,可以令問題迎刃而解。LSF利用激光產生高對比度的螢光影像,原本用來研究恐龍標本,而來自波蘭克拉科夫Jagiellonian University的博士生Judyta Bąk提出將該技術用於紋身,結果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當激光在黑暗的房間反覆掃描木乃伊時,效果如魔法般神奇:其皮膚會發光,但紋身部位卻保持暗淡,形成鮮明的對比。
文嘉棋接受中大刊物《CUHK in Touch》訪問時表示,古人所用的墨水是由螢光效果不佳的材料,例如碳所製成,故會出現上述對比的效果,「LSF技術令我們看到以前看不見的複雜細節。」研究團隊一些遺骸的手臂、腿部和身軀上發現了精細的幾何和動物形狀圖案。這些複雜的設計,有許多與錢凱文化著名的紡織品極為相似,這些紋身的細緻程度達到0.1毫米至0.2毫米,比現代通常為0.35毫米的紋身針更為精細。
倡把LSF列考古學家新標準裝備
文嘉棋直言,「研究人員看到紋身呈現時的效果,都震驚到目瞪口呆,這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在該地區逾百年的考古研究中,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團隊建議將LSF列為考古學家的新標準裝備,以彌補傳統攝影或紅外線的限制,「當紋身退化得如此嚴重時,獲取更多訊息對其進行解讀至關重要。」
專家團隊估計,相關紋身可能是重要的文化標誌,又或是一種地位或精神的象徵,但其確實含意目前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推測。「紋身的款式有一定的多樣性,主要是對角線和菱形的幾何圖案,但有些看起來像動物。紋身過程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有差異,花費的時間愈多,可能代表這個人物愈重要——這是我們現時的一個假設。」文嘉棋強調,是次研究的發現只是冰山一角,而LSF技術開啟了研究古代紋身的可能性,他希望利用LSF技術進行紋身分析,探索隱藏其中的不同文化與歷史,並以創新的方式展現出來。
研究第一作者Thomas G. Kaye表示,LSF技術還原了紋身之上數個世紀以來的損耗,讓研究人員得以看到其全貌,「以盛產紡織品聞名的錢凱文化,原來在人體藝術上亦有深厚底蘊。這發現顯示紋身可能是其另一個藝術重點,極具文化或精神意義。」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