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攝潛艇電影,等於大家要去做一次科研。」導演林超賢的這句話,道出了《蛟龍行動》這部中國首部深海軍事巨製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歷程。作為《紅海行動》《長津湖》後林超賢的又一力作,這部斥資10億元人民幣、歷時7年打造的作品,由黃軒、于適、張涵予、段奕宏、杜江、王俊凱等內地知名演員主演,將軍事動作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更是一場中國電影工業技術極限的展示。 ●文︰徐逸珊
在青島46,000平方米的片廠內,《蛟龍行動》劇組建造了多個突破常規的拍攝水池——最深達17米,最長達140米,這些數字背後代表的是中國電影工業基礎設施的重大飛躍。單是製作的潛艇相關武器道具就多達16種,而配合不同戰鬥環境設計的「蛟龍小隊」戲服也多達10款。
最具話題性的就是花費7年時間打造的「龍鯨號」潛艇,無疑是電影史上最令人震撼的實景道具之一。這個長度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全長120米的龐然大物,1:1外觀逼真設計,內部所有設備高度還原。從魚雷艙、指揮艙、導彈艙到主機艙、潛水器艙等9個艙室的精心設計,展現了中國電影製作正在向荷里活頂級工業水平發展的雄心。劇組邀請多位潛艇操作顧問、魚雷顧問等專家指導拍攝,近200名專業美術組成員參與設計,這種「科研式」的製作態度,超越了傳統類型片的範疇。
畫面呈現獨特的深海美學
林超賢以其標誌性的強悍槍戰風格見稱,今次他再次挑戰自己,挑戰拍攝難度,將動作場面延伸至深海極限環境。電影中「龍鯨號」與敵軍的魚雷對決、驚心動魄的爆炸場面及埋身肉搏,都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深海美學」。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一場布置50個炸點接連引爆的戲份。在深海險要環境下,這種火力密集的場面超乎想像,船艙內全是火,創造出極致的緊迫感和危險感。要拍出這種壓迫力及深海世界的壯觀,《蛟龍行動》全片運用IMAX認證攝影機拍攝,深海的幽閉與遼闊同時被強化。這種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呈現出的每一格影像,如:緩慢而沉重的水下移動、武器開火時的特殊物理效果、氣泡與光影的交織,都成為電影獨特的視覺語言。
為了全面提升專業水平,林超賢為演員設計了史無前例的地獄式訓練。訓練劃分得非常仔細,有體能、戰術、槍械、潛水等等,並請來世界級精英教練負責特訓。演員們長達8個月的訓練周期,甚至超過了實際拍攝時間。訓練的強度和真實性更令人欽佩及讚嘆,演員不但要潛到20米以下的深度,更要完成教練設置的極端挑戰——在漆黑中被突然拔掉氧氣罐、被摘掉面鏡,甚至被扯下裝備。這種「近乎於變態的訓練」目的只有一個:讓演員真正具備深海作戰的心理素質和專業能力。
演員展現驚人的專業精神
至於拍攝現場的挑戰更為極端,由於劇情設置,演員不能全程戴着水肺,只能使用一個只能吸20口氣的小氧氣瓶。為避免氧氣消耗過快及防止氣泡冒出,演員們展現了驚人的專業精神——可能拍一場戲就只吸一兩口氣。這種對真實性的極致追求,讓每一個水下鏡頭都充滿了令人窒息的緊張感。
《蛟龍行動》遠超一部普通的商業大片。它代表了中國電影工業在基礎設施、技術標準、專業訓練和創作理念上的全面升級。從其意義上說,《蛟龍行動》本身就是一場中國電影的「深海行動」——一次向未知領域的勇敢探索。7年製作周期、10億元投資、1:1潛艇建造,這些數字背後是中國電影人對品質的極致追求,對創新的無限渴望。
《蛟龍行動》劇情講述中國領海「深藍3號」生產平台被傭兵佔領,中國海軍再次起航,蛟龍小隊勇敢作戰奪回平台。傭兵的陰謀也隨之浮現,在這場無人知曉的海底戰爭當中,中國海軍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星光 印花】送《蛟龍行動》換票證
由壹叁喜喜電影有限公司送出《蛟龍行動》電影換票證20張予香港《文匯報》讀者,有興趣的讀者們請掃二維碼下載文匯App,並在App內的「意見反饋」欄目下留言,或剪下《星光透視》印花,連同貼上$2.2郵票兼註明索取「《蛟龍行動》電影換票證」的回郵信封(填上個人電話),寄往香港仔田灣海旁道7號興偉中心3樓香港《文匯報》副刊部,便有機會得到換票證戲飛兩張。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