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綜合報道 近日,全國政協小禮堂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委員座談會,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鄭大發通過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歷史資料,讓大家重溫了那段悲壯的歷史。座談會由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辦,鄭大發作專題講座,全國政協委員們發延、雷迅、張冠梓,全國性宗教團體負責人演覺、李光富、楊發明、李山、徐曉鴻作交流發言。
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勝利
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我國各民族都為抗戰取得全面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建立了卓越功勳。
「『全面的全民族抗戰』就是全國人民,即所有中華兒女,不分黨派,不分階級,不分民族,都要積極地加入到抗日鬥爭中去,為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中國共產黨動員各民族參加「全民族抗戰」的理論宣傳、政策主張和中國共產黨對少數民族在「全民族抗戰」中重要作用的認識等三個部分,鄭大發系統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動員和領導各民族進行全民族抗戰的思想和實踐。
「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動員和領導下,各民族都投入到全民族抗戰中,為抗戰最終勝利作出巨大貢獻,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實現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轉折點,奠定這一轉折點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鄭大發強調,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是中國人民取得近代以來第一次反侵略戰爭完全勝利的重要原因,沒有中國共產黨動員和領導各民族參加全民族抗戰,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冠梓認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所表現的巨大民族覺醒、空前民族團結、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創造了弱國戰勝強國的偉大奇跡。「家喻戶曉的東北抗聯、回民支隊的鐵血抗戰、蒙古族騎兵草原抗戰、台灣賽德克人的殊死抗爭、滇南各族聯合抗戰等,每個民族在抗日戰爭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強國必強軍,軍強才能國安。」全國政協委員、空軍研究院研究員雷迅表示,中華民族面對裝備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全憑偉大抗戰精神,以血肉之軀浴血奮戰,付出巨大犧牲,贏得了最終勝利。「新時代新征程,偉大抗戰精神激勵我們不斷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鍛造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在全國政協委員、民族文化宮原副主任們發延看來,抗戰文物是鐫刻民族共同記憶的立體坐標系,文物、遺址和博物館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與守護者,承載着這段血與火的集體記憶。「要加強抗戰史研究,加快建構兼具歷史縱深與全球視野的抗戰史自主知識體系,堅持正確二戰史觀,把握二戰敘事話語權。要加強抗戰文物、文獻檔案的活化利用,以文物檔案為媒,以歷史為鑒,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共同譜寫團結奮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
匯聚宗教界的抗戰力量
愛國愛教是我國各宗教的優良傳統、基本信念。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感召和領導下,我國宗教界發揚愛國愛教傳統,從自身實際出發,為抗日救國事業做了大量工作。
「抗戰時期,無數佛教高僧大德挺身而出,以『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赤誠,投身抗日洪流。」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演覺表示,從號召全國佛教徒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的圓瑛大師到穿梭於炮火中營救難民的趙朴初居士,從成立「南嶽佛道救難協會」的巨贊法師到組織抗戰宣傳團的喜饒嘉措大師,從嚴詞拒絕日本侵略者拉攏的九世班禪額爾德尼·曲吉尼瑪到號召所轄各寺、部落籌集巨款支援抗日的五世嘉木樣活佛,還有通過運輸密道持續支援前線、積極救助傷患的南傳佛教寺院僧眾……中國佛教界詮釋了「無我無畏、捨身報國」的犧牲精神,「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奉獻精神,「護國護教、勇擔大義」的擔當精神,「三大語系、同心同德、命運與共」的團結精神。演覺表示,中國佛教界將始終高舉愛國愛教旗幟,深入推進我國佛教中國化,弘揚人間佛教思想,將偉大抗戰精神內化為推進我國佛教健康傳承,服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動力。
「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中華大地時,道教徒們沒有選擇避世修行,而是以『不得已而用之』的正義擔當,積極投身抗日洪流。」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講到,在抗日前線,河北李圓忠道長帶領道眾下山參與抗日鬥爭,石海中道長憑藉精湛醫術悉心照料八路軍將士;湖北武當山眾多道長在戰場上與日寇殊死戰鬥,不惜為國捐軀;以惠心白、黎遇航為代表的茅山道士,或參加新四軍上陣殺敵,或為新四軍帶路、送情報、救治傷患……各地道眾遵行「佐國扶命」理念,胸懷愛國主義熱忱,踐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誓言,以血肉之軀,彰顯了愛國愛教的情懷。李光富表示,中國道教界將以史為鑒,築牢思想根基,大力培養愛党愛國愛教的新時代道教界人才,系統推進道教中國化,堅持全面從嚴治教,積極引導信眾將愛國熱情轉化為報效國家的積極行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穆斯林的國家觀念與愛國情懷空前躍升,無數穆斯林仁人志士振臂高呼,醒回救國,將自身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繫起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楊發明談到,愛國阿訇虎嵩山、王靜齋、馬松亭等號召穆斯林群眾「踴躍應徵出征」;冀魯邊區回民支隊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創造了許多以少勝多的戰例……大批愛國穆斯林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眾多穆斯林將領與戰士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愛國屬於信德」。楊發明強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伊斯蘭教界將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始終將自身發展同國家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在系統推進我國伊斯蘭教中國化進程中,勇於擔當、敢於作為,以實際行動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李山介紹,當日寇大舉進逼,國難臨頭、山河破碎之時,中國天主教神長教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90多歲的天主教愛國人士馬相伯發起多個支援抗戰團體;來華傳教的雷鳴遠神父組織救護隊前往前線救護傷患;在敵佔區的許多天主教堂紛紛敞開大門,設立難民所,收容難民、提供醫療……中國天主教神長教友以實際行動為抗戰勝利作出了應有貢獻。李山表示,中國天主教界將堅定不移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把愛國主義貫穿到教義教規闡釋和宗教活動中,發揚愛國愛教、團結進步、做光做鹽、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系統推進我國天主教中國化,堅持全面從嚴治教,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抗戰時期,廣大愛國基督徒堅定地與祖國和人民、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投身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運動,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參與者。」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徐曉鴻回顧了吳耀宗與江文漢、鄧裕志等基督教代表人士大力宣傳抗日救國主張,積極投入難民救濟工作;「紅色牧師」董健吾為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特殊貢獻;基督徒英烈劉湛恩、高金城等人為抗擊侵略保家衛國的革命活動獻出生命等事蹟。徐曉鴻表示,中國基督教界將始終堅持愛党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團結帶領教牧人員和信教群眾不斷增進「五個認同」,堅持按「三自」原則獨立自主辦好教會,系統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