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落區聽民意 施政接地氣

2025-09-11 04:06:22 內地

莊紫祥 全國政協委員 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 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基金會主席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常說,政策不能只在辦公室里拍腦袋,要到街市、屋邨、工地去聽真話、察實情。特首用腳步丈量民情,從觀塘彩興路的「簡約公屋」到元朗橫洲的公營房屋工地,從啟德體育園到河套深港科創園區,他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基層、商會、青年團體中間。這些「落區」不是作秀,而是把脈香港痛點、制定對症良方的必經程序。

房屋是最大的民生問題。過去多年,劏房、籠屋成為香港基層的集體記憶。李家超把「組裝合成」建築法引入公屋建設,讓18層高的「簡約公屋」在一年半內封頂,刷新紀錄。首批住戶已搬入,屋內雖小卻明亮通風,樓下社區配套一應俱全。一位住過劏房的老伯說:「以前夏天像蒸籠,現在終於能睡個安穩覺。」

經濟轉型是香港的出路。北部都會區被定位為「未來引擎」,李家超多次到元朗、洪水橋、古洞北考察,聽取商會、鄉事、青年意見。諮詢會上,有初創企業主反映融資難,政府隨即推出「企業出海服務辦公室」,一站式提供信貸擔保、商務簽證、法律諮詢;有科技人才擔心跨境數據流動受限,政府便加快與深圳、廣州的規則銜接,推動河套園區成為「數據特區」。

人才是競爭力的核心。截至2025年7月底,「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首批簽證到期,續簽率僅54%,社會存在質疑聲。李家超沒有回避,而是帶政策團隊走進科技園、數碼港,與高才、雇主、工會對話。他曾坦言,優秀人才有選擇權,香港必須保持吸引力。政府優化了計劃,重點包括延長已獲批人才的逗留期限,放寬相關申請人的居住要求,並推出「高才子女教育券」及設立「人才安居基金」,以提供子女教育資助及協助租屋和置業,旨在吸引和挽留人才,鞏固香港作為國際人才樞紐的地位。 

民生細節同樣被納入施政視野。公屋輪候時間從6.1年縮短到5.3年;強積金「對衝」被取消,最低工資改為「一年一檢」;醫管局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為市民提供糖尿病、高血壓的篩查服務, 2025年3月擴展服務至血脂檢查,達致「三高全覆蓋」。 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家庭的真實獲得感。

今年9月17日,李家超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這份報告的底稿,早已寫在社區的街頭巷尾、寫在市民的笑臉上。當特首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屋邨、工地、文化中心,當政府的決策流程真正把民意請進來,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行政長官的勤政,更是一個政府施政理念的昇華——落區聽民意,施政更接地氣,這才是香港長遠發展的根本所在。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