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文自由戲】蘭亭一聚成千古 雅集千年傳至今

2025-09-11 04:04:10 教育
●清朝樊沂蘭亭修禊圖卷。 網上圖片

「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撫琴,閒則能遊名山,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茶,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於是。」(清代張潮《幽夢影》)

古代文人的活動豐富多樣,既有文學創作,也涵蓋社交往來與學術探討。他們常徜徉山水之間,吟詠詩詞,寄情自然,抒發心緒;又時常聚會賦詩,交流思想,形成所謂的「雅集」。書寫書法、品茗論道,亦是其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古代文人一有閒暇,便約三五知己,至綠郊山野間遊賞,烹泉煮茗,吟詩作對,鑑賞書畫。其形式與內容,略似現代的文藝沙龍,而這種以文會友的聚會,在古代稱為「雅集」,乃文人重要的文化活動。既謂「雅集」,則需有雅人、雅事,更需有雅興。

追尋深層文化認同與共鳴

「雅集」之風,起源於漢代,歷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尤以東晉的「蘭亭雅集」最為著名,成為後世文人聚會的典範。這類聚會多於節日或名勝之地舉行,並常於會後留下詩文書畫作為紀念。因此,「雅集」不僅是文人聯誼交誼的平台,更是孕育文化傳統與傳世傑作的重要場所。歷史上有許多著名文人如曹丕、曹植、王羲之、王勃、白居易、蘇軾等皆曾參與此類活動,其中由曹丕、曹植領導的「鄴下之遊」,與王羲之主持的「蘭亭雅集」尤為知名,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璀璨的風景。

三國時期,曹操定都鄴城,其與子曹丕、曹植皆好結交名士,因此文士雲集鄴下(今河北省臨漳縣),經常詩酒唱和、宴遊賦詩。曹丕曾在《又與吳質書》中回憶當時盛況:「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連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可見當時文風之盛,聚會之頻,開創了文人雅集之先河。

其後,雅集之風於魏晉南北朝持續發展。西晉權臣石崇建別墅「金谷園」,常召集文人聚會,潘岳、左思、陸機等「金谷二十四友」皆為常客。「金谷園雅集」影響深遠,據載後來王羲之等舉辦「蘭亭集會」亦仿效其形式。《世說新語·企羨》中即有:「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王羲之召集謝安、孫綽、王凝之、王徽之等四十一人於會稽山陰蘭亭,吟詠詩文,成詩數十首。王羲之更乘興揮毫,寫下文采與書法並絕千古的《蘭亭集序》,使此次集會成為雅集史上之傳奇。

此後,雅集傳統持續發展,至唐、宋、元諸朝,仍有不少著名聚會,如唐代「滕王閣雅集」、「香山九老會」、北宋「西園雅集」、元末「玉山雅集」等。縱觀古今,歷代文人雅士輩出,而雅集之所以能凝聚文人,實因其所追尋的,乃是一種深層的文化認同與共鳴。

●籲澄 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