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小時候智慧未開,又或者讀書未及重點,所以總是對王安石有着不好的印象。因為中國歷史教科書(可能是當年的「精讀」)在評論王安石新政時,總是以「剛愎自用」、「強行變法」來評價他。當然,長大了,書讀多了,智慧也稍稍增長,想法也不同了。
《周易·繫辭上》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一體,卻有「陰陽」兩面;人的性格也如是。人們評價王安石曰:「剛愎自用」,意思是指他性情倔強,自以為是。這形容詞固然是貶義,但細思一下,其實性格執拗也不一定是壞事。誠然,「執拗」用之於壞方向上,那自然是「剛愎自用」;可是,用之於好方向上,這就是「君子擇善而固執」(《禮記·中庸》)。這就如性格柔順的人,固然和藹可親,但倒過來,他也可能是像「牆頭草」一般,做事搖擺不定,沒有主見。因此,我們看人看事時,必須從整體去看,不能只看一面。
「熙寧新政」旨在富國強兵
說回王安石,有一篇文章挺值得去讀——《答司馬諫議書》。這是一封王安石寫給司馬光的回信,成於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此前一年,即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開始擔任參知政事。「參知政事」,北宋中央政府的高級官職,職責主要為協助宰相(平章事)推動國家政策。當時,王安石已經人到中年(大約47歲),終於遇到一個機會,把積累多年的抱負施展出來。因此,他不理諸方反對,堅持推行「熙寧新政」。
從王安石的初心去看,「熙寧新政」是以富國強兵為目的,所以「新政」是針對財政、軍事、農業、科舉等方面的積弊進行改革。然而,由於諸種原因,例如積習難改、推行過急、用人不當等,新政在推行過程中,遇到保守派強烈反對。而「保守派」的核心人物就是司馬光。
反駁司馬光等反對派
司馬光當時司職「右諫議大夫」,即是北宋的諫官,有向皇帝進諫之責任。熙寧三年二月,司馬光寫了一封信給王安石,指出新法的多項弊端,包括「侵官」「生事」「徵利」「拒諫」「致怨」等,謂其弊大於利,要求恢復舊制。
王安石作為新政領袖,面對「反對派」首領司馬光的質疑與詰難,他必須有一個說法。於是,他很快地回覆了一封信,即《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在信中闡述「熙寧新政」是合法與必要,並逐條駁斥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指責。並且,他又指出「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神宗正是不滿這作派,所以要進行改革。而他自己並不會考察「敵之眾寡」,決意「出力助上以抗之」。最後,王安石引出商朝盤庚遷都至殷的典故,說明「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大意:衡量這是正義的行動,然後行動;做對的事是不會後悔),強調他即使遭遇諸人的非議,還是一定會堅持下去。
從信中的措詞行文,我們可以感覺到王安石對於自己的主張的堅持。在他心目中,「熙寧新政」才是「正義」,所以他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體現了「君子擇善而固執」。然而,歷史告訴我們「熙寧新政」最終還是失敗了。
從歷史的後來者角度去看,王安石能夠堅持力排眾議,推動新政是因為「執着」(擇善固執);而他之所以失敗,也因為他的「執着」(剛愎自用),不聽別人意見,固執行事。因此,「固執」是好是壞,還得看其人其事,難以定論。正如一把刀,用之於止暴制亂,它便是「活人刀」;用之於殺戮戰爭,它便是「殺人刀」。
●葉德平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