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達觀(公元1266年至1346年),字草庭,元朝浙江永嘉(今溫州)人。公元1295年,周達觀隨元朝的使節團赴真臘,即現今的柬埔寨訪問。使節團從溫州港乘船出發,沿福建、廣東沿海,經海南島進入北部灣,向南途經占城(今越南中部),再南下至湄公河口(今越南南部),然後沿着湄公河逆流而上,終於抵達真臘京城吳哥,歷時四個多月。
周達觀在真臘逗留了一年多,其間他遊歷了吳哥、暹粒、磅清揚及洞里薩湖(又名金邊湖),足跡遍及真臘大部分國土。公元1297年,周達觀由吳哥出發,仍循海路回國,回國後根據親身經歷,寫成《真臘風土記》一書。
《真臘風土記》雖然只有八千多字,但文字精煉,所記載的內容十分廣泛,共有四十一項。與地理有關的有城郭、正朔時序、耕種、山川、出產、貿易、草木、飛鳥、走獸、蔬菜、魚龍、蠶桑等項,對於真臘的氣候、水文、土地利用、耕種收穫、水旱移居及浮稻的生長情況都有詳細描述。
真臘位處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勢平坦,東面是安南(今越南),西鄰暹羅(今泰國),北接老撾,南臨暹羅灣,屬熱帶季風氣候。降雨主要靠西南季風,把印度洋和南海西南部的水氣帶來。五月至十月是雨季,中午後多雷雨。十一月至翌年四月為旱季,乾燥少雨。《真臘風土記》記載:「四時常如五六月天,且不識霜雪」,「一年可三四番收種」,「半年有雨、半年乾燥」,「每日下雨,午後方下」。描述洞里薩湖雨季水漲時,湖水淹沒了周邊大樹,旱季時湖面僅可以行駛小舟,居民隨着湖水漲落情況而形成季節性遷移。這些關於氣候、水文和耕作特色的描述,不僅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反映,而且對現今柬埔寨的水文研究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富貴真臘」金碧輝煌
關於真臘都城的布局,周達觀描寫吳哥城周圍二十里,城中有金塔一座,旁邊有石塔二十多座,石屋一百多間,東邊有金橋,左右有金獅子。石屋附近有八尊金佛,金塔的北面有一座銅塔,銅塔的北面是王宮,王宮裏也有一座銅塔。可見當時真臘十分尊崇佛教,吳哥城一片金碧輝煌,難怪那時的中國商人都稱真臘為「富貴真臘」。
由於真臘氣候溫暖,糧食豐富,加上在當地經商也容易賺錢,故此在唐末五代,中國東南沿海已有居民到真臘發展及居住,宋元時期移居真臘的中國人愈來愈多。從《真臘風土記》中,可以看到當地中國商人和華僑生活的情況。周達觀描述真臘的市場有大量來自中國的貨品,例如絲綢、瓷器、金銀器、銅器、漆器、紙張、麻布、檀香、木梳、針、桐油和雨傘等,種類繁多,應有盡有。真臘人稱來自中國的貨品為「唐貨」,唐貨在當地大受歡迎。
《真臘風土記》不單是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部研究柬埔寨歷史的重要著作。關於十三世紀的柬埔寨文字記載甚少,故此研究柬埔寨歷史文化的學者,全都要參考這部書,尤其是關於故都吳哥的記載。可以說《真臘風土記》是研究吳哥王朝極盛時期的珍貴歷史文獻,周達觀也成為了很多柬埔寨人知曉的著名人物。柬埔寨人為了紀念周達觀,在吳哥窟專門為他建造了塑像。
值得一提的是,真臘極盛輝煌的吳哥王朝,在十三世紀後,由於內亂及外敵入侵,逐漸走向衰落,而吳哥城及吳哥窟也逐漸掩埋於熱帶雨林和泥土之中,直至十九世紀末,法國考古學家憑着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所提供的資料和線索,成功找到及發掘出已經湮沒五百年的吳哥窟遺址。而具有高度藝術及歷史價值的吳哥窟,成為現今柬埔寨最重要的考古和旅遊景點。
●緩圓 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