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877年香港引入電話服務至今,香港的電話經過了多個發展時期,從需要手動接線到如今的行動電信服務普及,電話的演變背後無疑是科技和社會不斷進步的寫照。而今「撥輪電話」早已成為遠去的歷史,新一代年輕人更鮮有機會見到舊時香港電話的實物。今年適逢香港電話公司成立100周年,聚焦香港電話演進歷史的「撥個輪—香港電話珍藏展」正在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舉行。
在本次展覽中,觀眾可欣賞難得一見的1900至1980年間香港不同年代的電話實物、電話簿及黃頁等珍品,以及展示電話原理的零部件,現場領略香港電話文化的獨特魅力。●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
是次展覽巧妙利用了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的多層空間進行布展,所有展品均自然地與書店氛圍融合。甫一進入便能看到24個電話整齊排布在牆上,涵蓋了從黑色標準電話到特殊電話的所有造型,充分展示了不同年代間,電話在物料、顏色以及設計造型上的豐富變化。跟隨布展動線,還可在步梯間看到過去對於電話使用者最為重要的「電話簿」、「黃頁」、「電話賬單」以及曾經的廣告紙本。
在玻璃展示櫃中,特別展示有當時市民收到來自電話公司「第一次催繳、第二次催繳,以及欠費切斷」收據的不同設計樣式。在二樓展示區,觀眾還可見到從木箱電話至亞加力膠電話的實物,以及被攤開來的電話內部零件及電路,從中了解過去電話的基本構造和原理以及上世紀和電話息息相關的行業知識。為增強觀眾的現實體驗感,展覽中還設置有上世紀五十年代電話亭打卡位以及撥輪電話的發聲裝置,旨在通過近距離體驗,令到公眾對於舊時電話有直觀理解。
幫助年輕人了解香港電話文化
本次展覽展出的藏品均為香港電話收藏家羅肇忠的珍貴收藏。羅肇忠曾於1969年加入香港電話公司從事維修工作,並把25年中所見所聞,編寫成《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一書。此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對香港電話史以及電話的操作原理知識進行了清晰的梳理,涵蓋了電話與當時社會的互動情況,以及近代通訊發展技術,猶如一座躍然紙上的電話博物館。展覽現場亦有此書可供觀眾查看。羅肇忠表示,是次展覽希望喚起大家對撥輪電話的回憶,也為年輕人介紹過去電話曾作為日常通訊命脈的時代。
在展覽入口處的24部電話之中,有一部銀色電話十分閃耀,羅肇忠介紹道,銀色電話主要應用電鍍技術,但冬天會產生靜電,人的手汗也會讓電話褪色,於是後續漸漸被淘汰。而隨着電話的普及和發展,不少市民都希望自己的電話相較於標準電話更有特色,於是紛紛開始「開動大腦」,甚至用各種花式的布料對電話進行包裝。在現場就有一部電話是市民用豹紋布料進行裝飾的,好似一位「穿着豹紋服飾」的「個性女郎」。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話撥號方式逐漸由「撥輪」轉變為「按鍵」,基於此,電話的形制也發生了改變,更多具有不同形狀和設計感的電話也應運而生。
「撥個輪」是件大事
羅肇忠說道,和如今隨時可以查看儲存在智能電話內的通訊錄不同,當時隨着電話用戶量的擴大、電話號碼的增加,所有的號碼都需要被打印成冊供人們查閱,當時「電話簿」最厚可達到5吋。而在需要「手動接線」的年代,「撥打電話」更堪稱是一件「大事」。這不僅是因為使用電話的成本昂貴,還因為受人力和技術所限,當時接通電話的時間並不十分固定。羅肇忠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笑着舉例道:「所以過去的電影你經常會看到老爺們要打電話總是讓傭人先去,因為撥通需要時間。」他進而解釋說,當時如果是晚上打電話可能會更加困難,因為要等電話公司的人醒來接通線路,再等接電話的人醒來,所以整個過程要比現在複雜許多。
藏家親身導賞 細說電話軼事
為帶領新一代了解電話文化,展覽期間更設有導賞,香港電話收藏家羅肇忠會帶觀眾遊覽各個展區,介紹當中的重點展品,揭秘這些電話藏品背後的趣聞軼事,與大家一同細味香港電話的前世今生。
「撥個輪—香港電話珍藏展」
日期:即日起至9月29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9時
地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
費用:免費入場
導賞日期:9月13日
時間:
第一場:4:30 PM - 5:00 PM
第二場:5:30 PM - 6:00 PM
語言:粵語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