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地獄》不僅是2024年香港最賣座的港產片,更是香港華語電影史上最高票房的華語片。電影以道教喪禮儀式「破地獄」展開,探討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生與死的議題。筆者至今參加過的喪禮不多,亡者中除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外,幾乎都使用道教儀式。有趣的是,使用道教喪禮的人大概不會自我認同為道教信徒。本文以電影《破·地獄》為切入點,探討道教在香港的角色和宗教的意義。
道教習俗如供奉祖先及燒香等常見於華人社區,而道教儀式亦是香港喪葬文化的重要支柱。但關於「道教徒」定義的爭議一直存在,2017年時已有報章質疑過《香港便覽》中「香港現有100萬道教徒」這個說法,而《香港市民對基督教觀感調查報告2021》中也指出,沒有宗教信仰的香港市民佔多數(58.6%)、拜神或傳統中國民間信仰的則佔6.9%,惟此調查中沒有「道教」這個選項。
前者100萬的數字由香港道教聯合會提供,包括了會拜神燒香的市民;後者是以電話隨機訪間2,013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的結果,並以受訪者自稱(self-claimed)作準。由於本港華人家庭有供奉祖先和燒香拜神的習慣,而這個習俗為道教儀式的一種,將拜神燒香的市民作為道教徒也不算不合理,反映的是民間信仰的重疊性(佛教徒也燒香、民間信仰的天后和關帝也屬道教)。如果將民間信仰的教徒歸類為道教徒,100萬這個數字也不意外。
基督徒也可摺紙元寶
普遍葬禮以道教形式進行則證明,即使市民不自稱為道教徒,在喪禮儀式上也不反對從眾,選擇以主流的道教儀式服務亡者和其親友。而我們在參加道教葬禮為亡者摺金銀紙元寶的這些動作,除了向亡者和家屬表示慰問外,也在默默進行道教的儀式。
有基督徒親戚向筆者表示,摺金銀紙元寶在她心中只是普通的摺紙動作,為了向親友表示敬意而進行,不具備宗教意味,所以她作為基督徒為親友進行某種道教儀式對她而言是沒有衝突的。這裏產生兩個問題,第一,如果將燒香的人當作為道教徒,這個可能有違燒香者的意願。第二,可以定義信仰的到底是個人的行為還是精神上的信仰?
說回電影,劇中的男配角郭志斌子承父業成為喃嘸師傅,卻為了孩子可以考入天主教學校而隨妻子受洗加入天主教,引起同為喃嘸師傅的父親不滿。為孩子報讀由宗教團體所辦的學校而全家成為信徒的情況可謂十分普遍,筆者身邊都有不少。
由於香港小一自行派位中只要學童和家長與學校的辦學團體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則可以加5分,不少家長在孩子出生不久後就變身成信徒,定期參加相關團體的宗教儀式。
志斌面對父親的不滿時直言信教是為了兒子入學,反映出信仰對於某些人而言只是一個工具。這樣的情況下成為信徒應該會引起其他信徒的不解,但如果是末期病人在臨終前為了得到精神支持、關懷和安慰等而接受由宗教團體提供的紓緩治療服務並加入該教會似乎又十分合理。前者的實用主義與後者的心靈需求,促使我們思考宗教於不同情境對於人們的意義。
●曾健欣博士 嶺南大學歷史系講師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