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關於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7年能源與人工智能(AI)融合創新體系初步構建,推動五個以上專業大模型在電網等行業深度應用,到2030年能源領域人工智能專用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具身智能、科學智能等在關鍵場景實現落地應用。其中提到,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虛擬電廠、電動汽車車網互動等靈活性調節資源中的應用,提升負荷側群控優化和動態響應能力;推動人工智能在零碳園區、智能微電網、算電協同中的應用,提升源網荷儲一體化智能運行水平,促進新能源就地消納等。
當前,中國能源領域已形成了場景覆蓋廣泛的人工智能發展格局。然而,人工智能技術在能源領域應用,仍存在着技術可靠性不足、數據基礎較為薄弱、電算供需逆向分布等不容忽視的問題與挑戰。基於此,意見提出了能源領域人工智能發展的兩個分階段目標。
AI支撐中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相關負責人8日解讀表示,到2027年,着眼於打牢基礎、樹好標杆、健全體系。聚焦能源領域智能化水平不均衡、共性技術支撐不足、規模化應用尚未形成,重點推動「五十百」工程,即推動五個以上專業大模型在電網、發電、煤炭、油氣等行業深度應用,挖掘十個以上可複製、易推廣、有競爭力的重點示範項目,探索百個典型應用場景賦能路徑,制定完善百項技術標準,培育一批行業級研發創新平台,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能源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發展模式。
到2030年,聚焦自主可控、深度賦能、國際領先,在前期技術積累和場景驗證的基礎上,着力推動能源領域人工智能專用技術實現體系化突破與規模化落地。「這一階段更注重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與深度融合應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增強能源系統的安全性、綠色化和效率,支撐中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該負責人說。
攻關關鍵共性技術 加大供給
意見圍繞行業應用需求和基礎能力供給協同推進,從應用場景賦能、關鍵技術供給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點任務。圍繞煤、電、油、氣各能源品種,系統部署了人工智能+電網、能源新業態、新能源、水電、火電、核電、煤炭、油氣八大應用場景,推動能源領域共享人工智能發展紅利,助力傳統化石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快新能源、能源新業態及能源交叉領域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培育壯大能源新產業新模式。
在加大關鍵共性技術供給方面,意見圍繞數據、算力、算法,系統構建人工智能應用基礎支撐體系,提出人工智能在能源領域應用的三大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方向:夯實數據基礎,加快形成能源領域高質量數據集,確保能源數據全流程安全可靠;強化算力支撐,統籌規劃資源,構建算力、電力深度融合的算電協同發展機制;提升模型基礎能力,推動人工智能與能源領域軟件深度融合,加快突破人工智能綠色低碳技術瓶頸。
推動能源系統高效靈活低碳
新華社新華指數研究院原執行院長周文龍表示,人工智能是提升能源系統效能的重要力量,在電網領域,通過電力供需預測、智能診斷分析等技術,可實現電力資源的精準分配。在新能源消納方面,人工智能可以精準預測風能、太陽能發電情況,優化並網和消納流程,解決新能源間歇性問題。在能源新業態中,虛擬電廠借助人工智能實現大規模靈活性資源聚合優化調控,提升負荷側群控優化和動態響應能力,促進新能源就地消納,推動能源系統向高效、靈活、低碳方向轉型。
促進傳統能源產業智能化升級
「能源產業升級方面,人工智能為傳統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提供強大動力。」周文龍指出,在煤炭行業,聚焦地質勘探、採掘等場景,融合智能模型實現生產過程智能控制與自主決策,助力少人無人化作業常態化運行,提升生產效率和安全性。油氣領域通過勘探地質目標智能評價、鑽井壓裂作業參數智能調整等技術,推動產業鏈智能化升級。同時,人工智能加速新能源關鍵材料及產品迭代創新,推動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技術創新突破是人工智能賦能能源的又一重要體現。周文龍提到,意見提出加大關鍵技術供給,聚焦數據、算力、算法等技術瓶頸開展攻關,構建算力、電力協同發展機制,推動人工智能與能源領域軟件深度融合等,系列舉措將突破人工智能在能源領域應用的技術障礙,為能源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提供堅實保障。
應用場景(部分)
人工智能+能源新業態
●虛擬電廠運營商平台根據電網調節指令、市場信息,結合資源特性的動態變化,進行控制策略的智能優化和控制指令的智能生成,實現大規模靈活性資源聚合優化調控、實現虛擬電廠參與電力市場的智慧交易決策。
人工智能+新能源運維
●偏遠地區場站智能運維。利用大模型、聲紋檢測、遙感、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等技術裝備,實時監測周邊環境及設備運行狀態,實現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智能控制等多系統智能聯動,提升設備巡檢效率。
人工智能+油氣
●通過生產環境智能監測與異常預警、固廢處理智能管控、溢油智能識別與應急預測等手段,形成覆蓋油氣田全域生態環境狀況的風險預知、態勢感知、事故早知和認知決策一體化能力。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