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近年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對綠色科技的需求與日俱增。由嶺南大學學者領導團隊研發移動式智慧碳捕集機械人,解決傳統設備「守株待兔」的被動捕集模式,能自主探索並鎖定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位置。項目負責人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機械人實現從「固定」到「移動」、從「高耗」到「綠能」、從「單一」到「智能」的多項突破。目前原型機已完成實驗室測試,在香港科學園、廣州工業園區進行中試,計劃今年第四季開展百台規模試點,可望為城市高密度碳排放場景提供可擴展的零碳解決方案,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空氣碳捕集是一種直接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CO2)的技術,有別於傳統從工業排放源(如電廠、鋼廠)捕集CO2的方式,它通過化學吸附、物理過濾或新型材料(如固體胺、金屬有機框架 MOF),將低濃度CO2(僅 0.04%)從空氣中分離,進而封存或再利用,是實現「負排放」的核心技術之一。」領導項目的嶺大跨學科學院副教授李佳與香港文匯報分享指,這項技術不但可以直接減少溫室氣體含量,緩解全球升溫,捕集到的CO2更可用於綠色燃料、富碳農業等,有利資源循環利用。
擁擠街區穩定運行 高濃度區域優先
不過,傳統的直接空氣碳捕集裝置多為固定式,無法動態跟蹤城市的CO2濃度變化,也缺乏自主導航能力,難以在複雜城市環境中穩定運行,加上裝置多依賴電力、蒸汽等傳統能源驅動加熱和真空過程,運營成本高昂且碳足跡明顯。
為此,李佳與團隊全力研發移動式智慧碳捕集機械人,搭載3D LiDAR+SLAM算法,可自主規劃路徑,每日巡航20公里,優先捕集高濃度區域。「實驗顯示,移動設計使捕集效率較固定設備高40%,單機日捕集7kg,每年2.56噸,模塊化部署可覆蓋10萬平方米商場,年捕集46噸。」李佳表示,機械人可識別行人、車輛、階梯、坑窪、碎石路面等10類障礙物,規劃誤差0.21米,避免無效巡航,節省能耗,並可於擁擠街區穩定運行。
降低能耗 捕獲CO2可用於食品級生產
機械人並耦合太陽能光伏及餘熱回收,前者覆蓋60%系統能耗,而餘熱回收率為30%,使總能耗大幅下降。它又內置了 CO2濃度感測器,可即時生成區域濃度熱圖,優先巡航CO2濃度高於800ppm的區域。其捕獲二氧化碳後更可進行高純度輸出,可直接用於食品級CO2生產,如可樂碳酸化,令附加值明顯提升。
「此機械人不僅降低單噸捕集成本,更開創了『城市微捕集』新場景。據推算,在粵港澳大灣區部署10萬台機械人,年捕集量可達256萬噸,相當於種植1.28億棵樹。未來結合碳交易,一部機的年收益可達2,300元,形成『技術—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為全球城市碳中和提供『中國方案』。」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