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普通話教與學】香港與內地漢語拼音教材各有不同

2025-09-09 04:05:41 教育

我在內地從事中文教學十多年,內地在小學一年級開始會進行系統的漢語拼音教學。後移居香港,接觸到了香港的漢語拼音教材。仔細對比兩地的漢語拼音教材,有以下發現:

一、教材種類:統一性與多樣性

內地學習漢語拼音主要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即一至九年級),由學校負責。漢語拼音教學是中文教學的一部分。內地的小學語文教材原有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湘教版、鄂教版、西師版、語文版等多套教材。2024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使用修訂後的義務教育統編教材,三年內覆蓋所有年級。也就是說,自2024年秋季後,全國使用一套教材。

香港的普通話作為第二語言單獨設置為一科,中文科則大部分以粵語授課,也有一部分學校採用普教中的方式。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來說普通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樂在普通話》、聯合培進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說好普通話》、現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現代普通話》、商務印書館《活學普通話》等。

從教材種類看,內地的教材更具統一性,不管學生生活在哪個城市,學習的內容都是一樣的。香港的教材更多樣,學校的選擇更為自主,每間學校根據自身選擇的教材,學生學習的內容有所不同。

二、教學年段:集中學習與漸進融入

內地學習漢語拼音主要集中在小學一年級上學期。以統編版教材為例,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至第四單元是漢語拼音教學單元,教學時長一般為兩個月至兩個半月。

香港的普通話課貫穿小學至中學,有四個學習階段,分別為:小一至小三,小四至小六,中一至中三,中四至中六。根據教育局的指引,所有開設普通話科的學校每個星期建議二到三個教節,以資助型中小學為例,基本是每個星期一個教節。普教中的學校例外。

從教學年段看,內地漢語拼音教學時間高度集中,短時間內學完漢語拼音,以其為工具學習更多的漢字。香港採用長線分布、漸進融入的模式,漢語拼音教學時間更為持久且連貫。

三、學習目標:工具技能與交流能力

內地在2022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在小學第一學段(1-2年級)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學會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

香港教育局在小學課程綱要普通話科中提出,本科的學習分為聆聽、說話、閱讀及譯寫四個範疇,以培養學生聽、說普通話的能力為主,培養朗讀能力、譯寫能力及增進與本科有關的語言文化知識為輔。

從學習目標看,內地的漢語拼音教學更側重通過漢語拼音學會認漢字,掌握準確拼讀,書寫及查字典等實踐技能。香港的漢語拼音教學則注重培養學生使用普通話的交流能力。

四、教材內容:精簡入門與細緻嚴謹

內地的漢語拼音教材中,韻母24個,其中單韻母有a、o、e、i、u、ü,共6個;複韻母8個,er作為特殊韻母進行教學;前鼻韻母5個;後鼻韻母4個。聲母21個,y、w作為隔音字母出現在聲母的行列,零聲母不作教學。

香港的漢語拼音教材中,韻母39個,單元音韻母a、o、e、i、u、ü、ê、-i(舌尖前)、-i(舌尖後)、er,共10個,複元音韻母13個,鼻韻母16個。零聲母列入教學的範疇。

從教材內容看,內地的漢語拼音教材更為精簡、易入門,香港的漢語拼音教材更為嚴謹、細緻。

面對兩地在教材種類、教學年段等方面的顯著差異,不禁思考:哪一種模式更能真正幫助學生掌握並運用漢語拼音?是內地集中高效、強調實用技能的路徑,還是香港循序漸進、注重語言應用與文化理解的方式?在語言教學日益多元的今天,我們又該如何平衡「標準化」與「多樣性」之間的關係?未來的漢語拼音教學是否有可能融合兩地所長,走出一條更貼近學生語言需求與實際應用能力的創新之路?

●魏娜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