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詩語背後】亘古流光 青峰碧浪——深圳街道素描(4)

2025-09-09 04:04:37 副刊
●從大梅沙海濱眺望東部華僑城。 作者供圖

木木

大鵬灣攜山向海,百嶼熨波,為深圳和香港兩地共有。一灣碧水,東臨大鵬半島,西靠印洲塘海岸公園,北邊則是深圳市鹽田區。這條新月形海岸線,集中了深港雙城最秀美的濱海風光。在海岸線的中央位置,鹽田區與大鵬新區交匯處,靜臥着小小的梅沙街道。

梅沙街道現由四個社區組成:濱海社區、大梅沙社區、小梅沙社區和東海岸社區。從人口規模看,梅沙街道以戶籍人口8,800人、常住人口2.45萬人居全市倒數第二,僅比大鵬新區南澳街道略多。而南澳街道人口雖少,陸域面積卻非常大,約115平方公里。相比而言,梅沙街道陸域面積不足22平方公里,在普遍人稀而地廣的城郊街道中是很少見的。

如此彈丸之地,因為特別的歷史機緣書寫了時代傳奇,成為一代深圳人的集體記憶。梅沙街道是深圳市最早成立的街道辦事處之一,建制於1983年,時屬深圳經濟特區沙頭角管理區。整個街道可用兩句話來概括:歷史一脈,博古通今;地理一域,山海連城。

由大梅沙和小梅沙組成的梅沙灣沿岸,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即有先民在這裏從事原始漁獵和採摘。梅沙灣往東不遠處,有考古史上頗富盛名的咸頭嶺文化遺址,以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彩陶、石器等文物為主,是環珠江口濱海史前文化的典型代表,距今約6,000至7,000年。大梅沙遺址作為咸頭嶺文化的重要分支,也出土了少量與咸頭嶺遺址同期的文物,但主要還是青銅器、鐵器、陶瓷等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距今約4,000至5,000年。在大梅沙遺址周邊,還先後發掘了小梅沙遺址、北梅沙遺址和宋代文化遺址,反映出這一帶的文明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據考證,「梅沙」之名來源於遠古漁人把海邊細膩的滑沙稱作「糜沙」。大、小梅沙一帶原居民屬於濱海客家民系,多為大鵬所城士卒後裔。本地方言梅沙話,與大鵬軍話同源。在梅沙話中,「糜」與「梅」是同音的,為避免歧義,遂改「糜沙」為「梅沙」。清康熙版《新安縣志》就有關於大梅沙、小梅沙的記載,表明這方水土與大名鼎鼎的「深圳墟」同時進入了歷史研究的視野。

不過,大、小梅沙的古人類文化遺址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發現的,產生較大影響更遲至九十年代以後,而梅沙灣成為深圳的文化名片卻早了好多年。還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前,梅沙灣就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1979年,當深圳灣畔的蛇口工業區炸響開山第一炮時,大鵬灣畔的小梅沙海灘開文旅風氣之先河,用幾個貨櫃起家創辦了內地第一個沙灘假日休閒基地——小梅沙度假村。想當年,到小梅沙衝浪,作為體驗式休閒旅遊,是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自信和開放心態的象徵。

隨着深圳的迅猛發展,人口驟增,小梅沙的空間遠遠不足。1999年,大梅沙海濱公園開始建設,並被列入深圳市委市政府年度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當年開工當年完成,免費向公眾開放。2004年,深圳市在原新安八景基礎上,評選新的城市代表性景觀——深圳八景,大、小梅沙共同以「梅沙踏浪」入圍。大梅沙海濱公園2018年曾遭遇超強颱風「山竹」肆虐,重新擴建後,以大梅沙旅遊度假區再度亮相。迄至今日,大梅沙海灘仍以全市人流密度最大的文旅景點聞名。每逢節假日,「煮餃子」似的海泳盛況,為粵港澳大灣區獨有。

與此同時,小梅沙整體改造工程也於2019年正式啟動。作為深圳市首個旅遊業態城市更新項目,小梅沙對標世界高端濱海旅遊度假區,以海濱公園和海洋世界為載體,全面激活山海、時尚、活力元素,總投資近200億元。目前部分設施已投入使用,擬於今年年底全面建成。從新近落成的美高梅酒店望出去,前面是碧波蕩漾的大鵬灣,後面是綠蔭葱蘢的小梅沙生態公園,與梅沙尖諸峰無縫銜接。這片生態公園曾是小梅沙村的後山,是村風水林所在地,迄今已逾400年。風水林的植物群落保護十分完好,物種多樣,古樹資源豐富,已成為珠三角及華南地區珍貴的森林遺產。

從連綿逶迤的群山中挺拔而出的梅沙尖,主峰在鹽田街道,卻得名於梅沙灣。梅沙尖海拔並不算高,但峰形尖突,好似一把巨大的利錐切割着縷縷流雲,動靜相宜,風光無限。山下,大梅沙、小梅沙被一條號稱全世界最長海濱棧道串連起來,如一個舒展的M形地標,靜臥在山海之間。綠野中掩映的建築物,錯落有致。飄帶一般的盤山公路,彷彿流動着生命能量的經脈,讓一方山水靈動起來。

所謂山海連城,妙在一個「連」字。如果山是山,海是海,城是城,如同一盤沙拉,算不上一道名菜。在梅沙街道四個社區中,雖然各有側重,濱海社區是以街道和建築為主的行政中心,大梅沙社區和小梅沙社區以海灘聞名,東海岸社區則全是山地,但彼此之間沒有明顯分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為一體。

東海岸社區的主體是始建於2004年的「深圳東部華僑城」,為內地首家大型綜合性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東部華僑城地跨梅沙和鹽田兩個街道,堪稱主題公園的現象級存在。這個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戶外運動、生態探險、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文旅勝地,於一片峰巒溝壑中無中生有,拔地而起,旋即成為珠三角文旅名片,享譽海內外。

因應獨具魅力的歷史淵源和地理空間,梅沙街道確立了「全域文旅小鎮」的清晰定位,依託深港雙城悠遠的文脈連接、雄厚的經濟基礎以及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國際影響力,着力將這片依山面水的嶺南小海灣打造成世界級濱海旅遊目的地。各種硬件設施持續升級換代,海陸空一體化旅遊新業態不斷拓展,夜間經濟、婚慶經濟、低空經濟、水上運動等蓬勃湧現。以文旅產業為支柱的發展模式,吸引海內外遊人紛至沓來,促進了梅沙的國際化。這裏已然成為國際山海賽事集聚地,音樂節、國標舞、摩托艇、公路自行車等多個國際知名特色賽事相繼舉行,激發出獨特的山海稟賦。

撫今追昔,梅沙街道的蝶變之旅讓人感懷,且充滿了無盡的想像空間。從區區數百人的小漁村,華麗轉身為年接待遊客2,000餘萬人次的文旅重鎮,「深圳夏威夷」之名不脛而走。正所謂:你從遠古走來,揚起改革的風帆;帶着山野情懷,投入大海的澎湃——

梅沙尖下梅沙洲 梅沙洲裏埋土丘

土丘挖出陶瓷片 片片史前或春秋

咸稱此地好風水 山海連城冠九州

亘古流光終不負 青峰碧浪一灣收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