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深海大洋是地球上最神秘的未知區域,為提升市民海洋知識,激發青少年對海洋科學的興趣,推動海洋保護和發展,香港科技大學昨日舉辦「海上講堂」海洋科普教育系列活動,與北京、青島和「深海一號」科考船,一船三地進行連線,講述國家自主研製「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深海探索的新發現。其中香港會場吸引200名中小學師生出席,同學們觀看了「蛟龍號」航次總結及海上科普教學視頻後,紛紛踴躍提問,希望能夠獲得科學家們寶貴的解答。
在昨日「海上講堂」的香港會場,港科大協理副校長童彭爾介紹,海洋於維繫地球生命方面發揮關鍵作用:調節氣候、支撐數十億人的生計、促進全球貿易,並孕育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培育新一代海洋專業人才,對確保海洋可持續發展至為關鍵。
前沿科研引入 推動大眾海洋教育
他期望透過「海上講堂」計劃,將國家最前沿的科研與真實世界的科學實踐引入,激發香港新一代學生的好奇心、深化學生對海洋科學的理解。他並提到,科大正推出沉浸式區域地球影像化孿生平台WavyOcean 2.0,藉以推動大眾海洋教育,同時支援國際科研合作與專業課程。
負責籌組活動的港科大海洋科學系及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錢培元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此次「海上講堂」不同於以往偏重科普講解的課程,更強調實景互動與近距離接觸,「學生不僅可了解『蛟龍號』為何而造、能做什麼、發展歷程如何,還能看到科研與船上工作的具體流程,對海洋科學考察有更直觀的認識。」他稱,這種從小培養興趣的設計至關重要,「只有認識海洋,才會明白如何保護海洋、為什麼要保護海洋。」
錢培元表示,活動現場又展示了「蛟龍號」十多年來的科學發現與應用,包括深海生物、熱液噴口、礦產與海洋生物資源的研究成果,「這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他強調,「蛟龍號」從早期的淺海、深海測試到如今已累計超過三百次下潛,「每一次下潛都伴隨新發現,帶回來很多新樣品」,例如去年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區採集近七百件生物樣品,初步統計顯示,逾四成屬於全新物種;其演化歷程、生態功能與對人類的潛在貢獻仍待深入闡明。
地球的生態系統與氣候變化,很大程度由海洋主導,錢培元認為,應從「讓學生先接觸」做起,以好奇心帶動探索,進而提升社會對海洋的關心與治理能力,呼應國家「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戰略要求,並希望藉由更多的國際科研協作與科普教育活動加強對外溝通,破除部分西方人士刻板地以為中國海洋科學調查「只關注資源獲取」的誤解,「我們在填補全球海洋認知的空白,為海洋的可持續利用與保護作出貢獻。中國科學家和中國的海洋事業,是全球海洋事業的一部分,應打開神秘面紗,讓世界了解我們在海上的研究。」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