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瞻與父親趙炳文欣賞白石老人九十三歲時敬書毛主席萬歲的賀壽墨寶。作者供圖

廖書蘭

近期返台北一趟,在老同學的聚會中,認識一位收藏家趙子瞻,他談起在牯嶺街、光華商場搜尋寶藏的日子,勾起了我的回憶。想起我的少年時代,也經常到牯嶺街,從南海路這頭逛到水源路那頭,經過和平西路尋寶藏。那街道的一邊是椰子樹和尤加利樹的樹影微風,一邊是日式的矮房巷弄。牯嶺街上約有兩百多家的舊書攤和古玩字畫攤,成為一道中華文化風景。書海奇觀,令人不禁發思古之幽情。

有個禮拜天我在家洗完頭髮,就急急忙忙趕到牯嶺街尋寶,任由陽光與微風把我的頭髮吹乾,蕩漾在一片書海裏,好不幸福。後來因都市規劃街道拓寬,牯嶺街的風景不復再見,書攤與古玩字畫攤搬移到光華商場。我曾發瘋似地在台北舊書攤到處尋找白先勇的《現代文學》從創刊號到最後一集,當全部找齊了,那份滿足感真是無與倫比。自搬到光華商場後,我去過五六次,由於在地下室,感覺失去了那種藍天白雲綠蔭下翻書閱讀的優游自在,就少了興致。牯嶺街的文化風情消失後,我也在光華商場找到僅差的最後一本《現代文學》,也就不再前往書海尋寶了。

而趙子瞻不同,仍經常光顧光華商場地下室,並樂此不疲;他的收藏量實屬驚人,幾乎達到癡迷的程度。他曾在牯嶺街遇到李敖、林衡道不下20餘次,被稱為牯嶺街的三大收藏家;他比李敖小20歲,李敖又比林衡道小20歲。他說︰「印象中林衡道臉圓圓的,很樸素,主要來找有關台灣寺廟書籍,是台灣的歷史學家,板橋林家後裔,曾任台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而對李敖的印象是,看到喜歡的古籍書總會叫老闆過來問:「這本書你是從哪裏搜來的?」趙子瞻曾看過李敖買到《中國古典文學細微》上下兩冊,笑得十分燦爛!趙子瞻在收藏中學習,幾乎手不釋卷地閱讀,填補他對中國浩瀚文學之不足,這也影響他日後大量收集古籍字畫。

趙子瞻收藏一本陸軍高級將官班名冊,內有孫元良的名字(著名演員秦漢父親),其通訊地址即在他家側光明路151號,令趙子瞻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門牌只有149號,根本沒有151號。

光華商場有位店家吳伯伯有兩個店舖,曾要以新台幣10萬元將兩店舖裏的所有物品全轉讓給他,趙子瞻以為是說說而已,沒當一回事,過了半個月再去時,吳伯伯已經結業到美國跟孩子一起住了,趙子瞻愣住了!以當時兩個大店舖內的收藏品,約可賣到1,000萬元!另一個店家隋媽媽在2000年時,以600萬元出讓,接手的店家改賣CD光碟。是的,我曾在回台北時,特地去光華商場看看,發現裏面賣的是CD唱片,真的是物換星移,物非人亦非。

趙子瞻的收藏愛好從五六歲開始,家住北投光明路149號,前面租給聯合報辦事處,那些叔叔伯伯擔任記者,閒暇時下棋、唱京劇、談歷史和對大陸家鄉的思念,是一班互慰鄉愁的文人。趙子瞻耳濡目染,對中華傳統文化充滿着崇敬與熱愛,神往自己的根來自大陸中原。他認為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人,並深信中華民族將永續發展,昂首挺立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