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香港,可以怎麼玩?旅行的方式有很多,或用美食填飽肚子,透過消費實現滿足和愉悅;或以鏡頭留住瞬間的美好光景;還有人選擇且行且看,放慢腳步體會這座城市的深層內涵。香港中旅社推出的「城市講者」項目,正以深度文化導覽打破傳統觀光模式,帶領遊客穿透香港的摩登表象,挖掘「東方之珠」美譽下的文化底蘊。

培育「城市講者」 結合興趣講出深度

香港中旅社副總經理、「城市講者」項目負責人吳巧凌介紹,「城市講者」項目自2023年正式推出。隨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的陸續開放,香港中旅社敏銳地意識到,來港旅遊的方式將會隨之改變。除了迪士尼、海洋公園這些傳統景點,接觸和欣賞文化藝術也成為了年輕族群和家庭客的需求之一。

香港中旅社副總經理、「城市講者」項目負責人吳巧凌。(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福瑞士攝)

在香港,傳統的導遊培訓更側重服務技巧,而城市講者更強調文化講解功能。吳巧凌表示,在挑選人員培訓成為城市講者時,希望他們結合自身興趣點,在某一領域成為專家。例如香港中旅社開發了多條主題遊路線,其中就有以張愛玲為主題的「張看香港」,這條線路交給對文學或電影感興趣的人講,效果一定更好,「如果對文學沒興趣的話,他去講那條線路,是永遠講不好的。」

歷史學無止境 解碼文物背後故事

目前,香港中旅社進行了兩批城市講者培訓,首期培養的24名講者基本來自公司內部,第二期則逐漸吸引了社會上的一些同行和專家參加。有35年導遊經驗的傅鐘,是首批城市講者之一,現在也是城市講者的培訓師。

傅鐘表示,大部分學員本身持有導遊牌照,也喜歡歷史文化,有了這些基礎,文物知識方面的講解對他們來說並不難。整個課程約六個課時,包括理論和交流技巧培訓、實地學習等等,若參加者通過考試,就會獲頒證書,正式成為一名城市講者。

有35年導遊經驗的傅鐘,是首批城市講者之一,也是城市講者培訓師。(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楎攝)

即便擁有多年的帶團導賞和教學經驗,傅鐘仍認為「學無止境」,有些知識他也是在城市講者的培訓過程中才了解到的。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內「三希堂」藏有兩幅極其珍貴的文物——《伯遠帖》和《中秋帖》。這兩幅作品在清朝滅亡後曾流失到民間,後來輾轉來到香港,經拍賣後最終被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如果當時沒有香港這個地方進行拍賣,這兩幅國寶可能早已不知所蹤。」傅鐘認為,能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到這些知識,也是一種莫大的樂趣,「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都市,在古董及文化傳承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為城市講者後,傅鐘為不少人提供過講解服務,包括來自內地、台灣地區和世界各地的遊客。每次講解完,遊客不僅沒有覺得冗長,反而都意猶未盡,還會繼續追問。「他們通常都覺得參觀時間太短,希望有更多時間去深入了解歷史或文物背後的故事,以及這些文物與香港的關聯。」傅鐘說。

如何做好文物講解?「要讓遊客問不倒」

上月底,香港中旅社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辦了一次現場教學活動。館內正舉行「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匯聚全國各地共298件/套展品,包括49件/套一級文物,和29件/套香港出土的唐代重要文物。吳巧凌和傅鐘當日帶領實習講者觀摩學習,指導他們如何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進行深度解讀,並針對每件展品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給予專業的講解建議。

傅鐘帶領實習講者觀摩學習。(受訪者供圖)

「唐風萬里」展覽能拿到的資料不多,每件文物只有簡單介紹,大多數時候需要自己搜集文獻,深挖其背後的故事。當然,那麼多文物不可能每樣都挖透。吳巧凌分享,她會重點選擇一些與現代生活能對應、互相映照的東西細講,其餘的則掌握基礎知識,「起碼要能做到讓人問不倒。」

「比如丁卯橋遺址出土的酒瓮,它的容量是多少?酒令籌上為什麼刻着《論語》?古人是怎麼行酒令的?這些都是觀眾可能會問的。」吳巧凌表示,講解員必須想遊客所想,這樣才能做到有備而來。對於找不到文獻資料的內容,她還會用上新科技,向AI求助:「通高55厘米、口徑26厘米、底徑29.3厘米的酒瓮能裝幾斤酒?我實在算不出來,最後AI幫我答出來了,能裝約66到67斤。」

以老帶新「傳幫帶」 年輕講者盼說好香港故事

畢業於港大的羅睿怡也參加了這次「唐風萬里」展覽的現場培訓。完成學業踏入社會後,她先從事了一段時間的傳媒工作,之後加入香港中旅社,現在是一名實習城市講者。

畢業於港大的羅睿怡也參加了這次「唐風萬里」展覽的現場培訓。(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楎攝)

「香港是一個神奇的城市,既能上山又能下海,有許多歷史文化可以發掘。」羅睿怡表示,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講好一座城市並不容易,除了要學習大量歷史知識,有時遇上外國遊客,還要將這些內容轉化成英文去解說。「尤其是文物的翻譯,有一些名詞是中國特有的,就算專家之間也會對譯名存在爭議。」因此,講者們在學習中有許多資料要查閱,也是一件非常需要下功夫的事情。

羅睿怡覺得,香港最獨特的文化特質是「流動中匯聚」,遊客在這裏既能欣賞到舞火龍、長洲搶包山等傳統民俗,也能在M+博物館接觸到現代藝術。而城市講者恰恰可以幫助遊客更深入地認識香港。不同於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遊,這個項目讓遊客能真正走進香港,探索那些富有文化內涵的地方。

另一名實習講者蔡彥楚對此也有同感。他最期待在完成培訓後,帶遊客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走一走逛一逛:「香港故宮有明朝、清朝的文化遺產,還會不定期舉辦各類特展,展出包括埃及、法國等國家的珍貴文物。」在他看來,這座博物館完美展現了香港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不僅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潮流的融合,更展示了西方文化如何自然地融入中國的價值體系。

實習講者蔡彥楚最期待在完成培訓後,帶遊客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走一走逛一逛。(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楎攝)

受家庭環境影響,蔡彥楚從小就熱愛研讀歷史,研究生期間亦主修中史研究。他認為,中國歷史是一座獨特而珍貴的寶藏,值得被更多人發掘、傳頌,而這也是他選擇成為城市講者的重要原因:「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媒介,讓不同年齡段的人,真正了解中國包括香港的美好文化傳統和習俗。」

「城市講者」串聯古今 有溫度的講解不可替代

2024年,「城市講者」項目接待了約1300名遊客,主要客源來自企業包團,推廣方式則依靠朋友圈和短視頻的口碑傳播。吳巧凌表示,遊客對項目的反饋非常正面,尤其是港漂家庭以及對博物館美學教育感興趣的群體,他們往往會口耳相傳,進一步推廣項目。不過,她也提到一個遺憾:香港本地遊客較少有付費聽講解的習慣,希望未來能吸引他們參與,拓寬受眾群體。

城市講者「唐風港韻」培訓班。(受訪者供圖)

城市講者的範圍不僅限於博物館,吳巧凌透露,未來希望多做一些香港古建築導覽。建築承載着這座城市發展的歷史,像是深水埗一帶有各類廟宇和教堂,它們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華洋雜處,帶着濃郁的時代特徵。「我覺得這才是講者帶出來,給到我們的遊客不一樣的東西。」

雖然現在科技發達,各種新興的旅遊、觀展方式層出不窮,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溫度的講解依然不可替代,城市講者正是在做着這件事。「文物是死的,要靠講解讓它活起來,我們就是要成為串聯古今之間的人。」吳巧凌說。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盧葦、花天琪報道,視頻攝製:花天琪、周楎、福瑞士,撰文:盧葦)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