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耐旱大豆從零到萌芽 遍植瘠土造福千萬農民

2025-08-28 04:39:51 香港

出身基層的林漢明,攻讀博士時選擇了細菌研究而非農業科技,「我出身寒微,哪裏有獎學金,我就去哪裏。」而促使他轉投農業領域的契機,是兩本著作:徐剛的《沉淪的國土》揭示了工業污染對水土的破壞,讓他警覺未來糧食危機的嚴峻;在美留學期間讀到的《誰來養活中國》,則預言中國人口增長將導致糧食需求激增。

童年親歷貧困 更體會農民苦

「經歷過才明白貧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讓我意識到當連飯都吃不飽時,根本沒有力氣去工作,更別說有什麼希望。」童年親歷貧困,林漢明透過這些著作結合自身經歷,深刻體會到農業對國民生活的重要性,因此開始為轉換研究領域做準備。

在博士後期間,他開始接觸植物相關課題,更深入農村考察。某次有村婦見他衣着體面,誤以為是官員而上前請願。她哭訴其娘家和夫家都未獲分配土地:「我是農民卻沒有土地,我要怎麼活?」其實土地不僅孕育莊稼,更承載着億萬農民的生計與希望。

經過調研,林漢明發現當時內地農業研究多集中在水稻領域,已相當成熟,自己加入能發揮的作用有限。直到在山西考察,放眼盡是黃土高原,土地貧瘠。他在古代農書發現「荒年種大豆」的記載,了解到大豆營養豐富,更能透過根瘤菌固氮修復土壤,加上中國作為大豆原產地,早在《詩經》已有提及,只是當時在研究和種植方面落後於他國,甚至需要大量進口,故他萌生挑戰大豆研究的想法。

感激恩師啟發 共享成果榮耀

初入大豆領域時,林漢明積極結識相關學者,「我告訴他們,別帶我去高檔實驗室,我要到田間認識真正種大豆的人,讓研究成果能實在地種在土地裏。」1998年,林漢明在中國工程院范雲六院士引薦下,結識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員邵桂花。她長期從事中國大豆耐鹽的田間實驗工作,「她說研究了一輩子大豆,即將退休,以國家當時的科研條件,恐怕難以找到大豆的耐鹽基因了。」林漢明聽後立即回應:「讓我來!我一定會做到。」

林漢明團隊在專家十餘年無私傳授的基礎上,聯合華大基因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機構,運用當時最先進的基因組測序技術,成功定位關鍵基因,構建大豆遺傳圖譜,並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培育出耐鹽耐旱大豆品種。這項突破讓農民得以在貧瘠乾旱的土地上種植大豆,提高產量又有助土壤修復,改善了逾千萬農民收入。

這顆造福人類的科研種子,在幾代科學家的悉心培育下終見成果。林漢明堅持將邵桂花列入相關論文的作者名單,「我認為這是我們共同的榮耀,因為她的啟發和支持對我至關重要。」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