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百年前,三十萬江淮將士奉朱元璋「調北征南」之命遠征黔地。他們以山為障、以石為甲,在貴州的千峰萬壑間構築起一道蜿蜒千里的「文化長城」。
從安順的天龍屯堡到盤州的雙鳳古鎮,從七星關的大屯土司莊園到鎮遠的太極雙城,六百載歲月流轉,這些石頭堡壘始終守護着大明遺風與家國情懷。●文:黃鋒
鏗鏘的鑼鼓聲穿透舊州古鎮的石巷,五位地戲演員戴着神秘面具,在碧波廣場演繹着《屯堡風雲》,台下數百名遊客共享着熱氣騰騰的屯堡村宴,濃郁的辣子雞香氣瀰漫在2025年盛夏的空氣中。
八月的舊州古鎮,一場名為「戍耕屯堡·涼爽舊州」的文化活動正在上演。地戲隊伍穿梭於東街老公社、萬里封侯門等地點,最後匯聚碧波廣場主會場。當夜幕降臨,《屯堡迎客歌》響起,千人宴席同步開席,六百年的屯堡文化在熱氣騰騰的村宴中復活。
1381年,朱元璋「調北征南」的三十萬大軍在此扎根,在黔中大地構築起星羅棋布的軍事屯堡。時光流轉六個世紀,屯堡並非凝固的化石,而是承載中華文明兼容並蓄密碼的滔滔江河。
石頭堡壘:大明遺風的軍事智慧
走進安順屯堡村寨,清澈河流穿寨而過,雕刻精細的石橋與古樸石房相映成趣,山清水秀間流淌着悠遠的江南韻味。這些屯堡村落不僅是生活的居所,更是軍事防禦的傑作。
在距安順市區22公里的鮑家屯,這座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內,陰陽八卦布局的迷宮小巷令人稱奇。村中央聳立着一座30米高的堅固碉樓,入口隱藏在振威將軍故居中。沿着簡陋木梯攀至碉堡頂部,整個屯堡盡收眼底。
「鮑家屯是屯堡村寨建設最早的屯,距今有640多年歷史。」當地導遊向遊客介紹道。村中建築風貌完整,民居風格古樸,其先進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使用,堪稱古代軍事防禦與生活智慧的完美融合。
雲峰屯堡則將軍事智慧發揮到極致。由雲山屯、本寨、雷屯等八個屯堡村寨組成的群落,分布在安順市以南18公里的山間。這些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當,既可各自為戰又能彼此為援。
隆里古城的鵝卵石街面暗嵌玄機,「三街六巷」構成明通暗阻的軍事迷宮。正陽門「勒馬回頭」的雙重甕城設計令來敵措手不及,72口古井既供日用又備巷戰。黃平重安江的明代水碾群如長龍臥波,15座石碾晝夜不息加工軍糧,2013年躋身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這些六百年不熄的匠心,至今仍在貴州大地吟唱着生存的史詩。
六百年前的設計理念,至今仍令軍事專家讚歎不已。這些屯堡建築外表看似粗獷,內部裝飾卻極為精美,垂花門、格扇門窗、柱礎等部位,將江南的木雕和石雕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活態傳承:六百年的文化堅守
關嶺凡化村的地戲鼓點穿越三百年時空。清雍正年間,陳氏先祖將屯堡地戲從天龍帶到這片土地,如今演員們頭戴彩繪木刻面具,在鏗鏘鑼鼓中演繹《薛剛反唐》的忠義傳奇。2015年列入省級非遺後,東西部協作資金助力建起傳承館,少年學員們正跟隨老藝人學習「跳神步」與「打鬥架」,讓「武戲為主、文戲為輔」的古老技藝重煥生機。
「地戲是屯堡人的精神圖騰。」在天龍屯堡,年近古稀的非遺傳承人鄭汝紅指導青年改編《三英戰呂布》,「傳統開打招式過於剛猛,我們融入戲曲身段,還開發了中英雙語電子導覽。」2025年盛夏的舊州古鎮,「戍耕屯堡·涼爽舊州」文化季火熱上演,同期,抖音話題賽與直播尋味讓屯堡文化走向雲端。當地戲演員在碧波廣場演繹《屯堡風雲》的同時,「上雲峰屯堡·逛明『潮』市集」沉浸式文化體驗活動季拉開帷幕,數百名遊客共享着熱氣騰騰的屯堡村宴,濃郁的辣子雞香氣與鏗鏘鑼鼓聲交織,將明朝文化與潮流街區創新結合,六百年的家國情懷在舌尖與耳畔間復活。
在鮑家屯,遊客可以親手製作蠟染方巾;在九溪村,遊客能品嚐「屯堡大碗茶」;在舊州,8月18日的屯堡廚王邀請賽——家常菜大比拚吸引眾多美食愛好者。夜幕降臨時,「屯堡姨爹沖殼子」活動邀請鄉賢寨老講述屯堡故事,將口述史轉化為旅遊體驗。
青巖古鎮背街的青石板映照歷史光影,這裏不僅是「貴州第一狀元」趙以炯的故里,周王氏節孝坊的磚雕更記錄着儒家禮教與軍事防禦的共生。抗戰時期,丁氏宅院的灰瓦下隱藏着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周恩來之父曾居於此,青磚牆內傳遞過關乎民族存亡的密信。而在興義萬峰林深處,布依吊腳樓與屯堡石院錯落共生;銅仁苗疆邊牆下,「鳳陽漢裝」的寬袖斜襟與苗族銀飾交相輝映。這種「漢俗為體、苗侗為用」的文化共舞,在福泉陽戲面具上得到完美詮釋:儺神造型與安徽池州儺戲一脈相承,而福泉山高貞觀的穿斗式木構,仍保持着江南明代道觀的基因密碼。
美食密碼:舌尖上的屯堡記憶
屯堡六百年的記憶,在舌尖上跳動出最鮮活的脈搏。舊州古鎮的村宴現場,三十張八仙桌沿石板街蜿蜒排開。安順奪奪粉的酸辣勁爽、屯堡辣子雞的香酥透骨、糟辣肉片的濃郁醬香、臘肉血豆腐的煙熏鹹鮮——這些源自江淮又融合黔地風物的滋味,承載着將士們戍邊墾荒的生存智慧。
「軍帳宴原是犒賞三軍的傳統,如今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舊州鎮文化站負責人指着正在製作的雞辣子介紹,「屯堡廚王邀請賽」上,七十二寨巧婦同台競技,平壩牛乾巴的製作技藝尤其令人稱絕:選取黃牛後腿肉經十八道工序醃製,在屯堡特有的通風石屋中自然風乾,成就這道凝聚六百年食物保存智慧的美味。
在九溪村的長街作坊裏,傳統與現代完成味覺對話。銀匠鋪的鐵錘叮噹敲打苗銀胸牌,隔壁的木雕坊正復刻明代垂花門,而轉角處的「屯堡大碗茶」鋪前,遊客們捧着粗陶碗品味古樹茶香。那些保留着石頭櫃檯的店舖,如同活態博物館展示工匠巧思。
從冬祈福到秋美食,四季流轉間,「每季有主題、每月有重點、每周有廟會、每天有趕場」的傳承體系,讓古老技藝在當代生活中扎根。
文旅新章:古今交響的壯闊詩篇
2025年,屯堡文化在創新中迎來高光時刻。舊州古鎮的抖音話題#穿越明朝吃村宴#播放量破億,直播鏡頭裏,地戲演員教網友比劃屯堡武術招式。雲峰屯堡的明「潮」市集上,年輕人戴着VR眼鏡「穿越」到1381年,在數字復原的普安衛城牆上虛擬戍邊。「遊客可化身明代將士傳遞軍情,」景區負責人趙凱介紹沉浸式劇本演繹,「最後的軍屯宴場景,糯米酒配牛乾巴的設定源自明代軍糧記載。」
科技賦能讓古老遺產煥發新顏。天龍屯堡的智慧導覽屏串聯起「文化長廊」,掃碼即可聆聽鄭汝紅講述地戲臉譜的象徵意義——紅色表忠勇、黑色顯剛直、白色喻奸詐。當廣州投資人姚威名坐在石牆咖啡館品着手沖咖啡,窗外是600年的垂花門樓,他感歎:「傳統民居改造的文化民宿,實現了歷史與當下的詩意對話。」
高空俯瞰,安順屯堡群落構成壯麗的文化拼圖。2009年《貴州省安順屯堡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立法護佑這片秘境,2013年專項調研確立「修舊如舊」原則。「大明屯堡 古風遺韻」旅遊線路串珠成鏈:從天龍屯堡出發,經鮑家屯水利奇觀、雲峰八寨軍事群落,終抵黃果樹瀑布。數據顯示,2015年大屯堡景區接待遊客172萬人次,而到2025年第十九屆貴州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期間,單日客流創下3.8萬新高。
「讓屯堡文化與自然風光共築安順旅遊新骨架。」安順市文體廣電旅遊局局長范成榮表示,無人機群正在雲峰屯堡夜空繪出動態的《大明山河圖》。光點勾勒的普安衛城牆上,虛擬將士持戈巡守,當畫面漸變為今日的萬峰林梯田,現場響起如雷掌聲——這一刻,六百年的時空完成輝煌交響。
當重安江的水碾群仍在吟唱明代智慧,高蕩村的布依語「翁座」在山谷間迴盪;當無人機燈光秀在雲峰屯堡夜空繪出大明山河圖,智慧導覽屏前年輕人掃碼聆聽地戲故事;這些散落在貴州山間的石頭城堡藏着的古老屯堡文化不再是歷史的遺孤,「她」找到了與現代對話的密碼,成為活着的文化基因庫,在古今交響中續寫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壯麗詩篇。
特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