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歲南僑機工張修隆。 作者供圖

●良 心

2020年10月29日,海南省最後一位南僑機工張修隆在文昌家中離世,享年102歲。那一年正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穿越歷史煙雲,那段浴血奮戰、救亡圖存的不屈歲月,依然震撼人心。當年9月2日,記者曾到文昌市抱羅鎮採訪當時海南唯一健在的瓊籍南僑機工張修隆。

張修隆1918年出生在海南文昌抱羅鎮里隆村,家中田少貧苦,小學還未畢業就跟隨舅舅下南洋討生活。他勤勞苦幹10多年,有了穩定的收入,夢想着開辦咖啡種植園。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南洋華僑青年紛紛回國抗日。1939年8月17日,張修隆瞞着舅舅和家人,參加了南僑機工,作為最後一批南僑機工從新加坡登上歸國的輪船。張修隆在昆明接受培訓後立即奔赴仰光執行任務。他在車隊負責運送汽油,這比運送其他軍用物資更加危險,稍有彈片火星,汽油隨時會爆炸,人車都會葬身火海。1942年南僑機工遣散後,張修隆繼續留在昆明機場工作,直至抗戰勝利。抗日戰爭結束後,張修隆不願意參與內戰,選擇復員回到了新加坡。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他故土難離,又回來文昌當了農民。

張修隆從文昌走到新加坡,從新加坡到雲南抗戰,戰後從雲南回到新加坡,又從新加坡返回家鄉文昌,兜兜轉轉,從和平走到戰爭,又從戰爭走到和平,走過了近百年的歲月。由於歷史上的政治原因,他在滇緬公路浴血抗戰這段不平凡的經歷,自己多年守口如瓶,他在車隊的履歷資料也幾乎遺失殆盡。不要說村裏村外的鄉親,就連張修隆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不清楚他那段熱血的歷史。直到2010年,張修隆在滇緬公路的資料才被南僑機工後人在檔案館裏偶然發現。那年張修隆已經92歲,看着當地政府派人給他家門楣掛上「赤子功勳」的牌匾,他覺着那段記憶好像已是上輩子的事。當年張修隆領到了生活補助金10多萬元,高興地讓孩子們去買水泥、磚頭等材料,重新修繕了老屋,開始安度晚年。

2015年9月,北京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張修隆收到了去北京觀禮的邀請,激動得熱淚盈眶,久久不語。遺憾的是因身體原因,他最終未能成行。當年9月3日北京大閱兵那天,張修隆在家人的簇擁下早早坐到電視機前,觀看大閱兵直播。當閱兵典禮畫面切到那一個個端坐在車上的老兵時,98歲的張修隆情緒激動,老淚縱橫。他知道,那裏有一個屬於他的位置。在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有一段由他們南僑機工書寫的歷史。

2020年8月26日,張修隆迎來了102歲生日。他的家人和親友從各地趕回來為他慶祝生日。張修隆四世同堂,老伴也已89歲,已有兩個重孫,一個2歲,一個才3個月大。一家12口人都住在一起,日子過得平靜而又富有情趣。過生日那天,張修隆精神矍鑠,從臥室靠床的那個抽屜裏翻出「南僑機工歸國服務團」綬帶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抗日戰爭勝利紀念功勳章」等心愛之物,和家人親友一起一邊觀賞,一邊吃着生日蛋糕。9月2日記者趕到張修隆家採訪時正值中午,張修隆還在廚房裏吃午飯。那時張修隆的身體還不錯,提起當年在滇緬公路的浴血奮戰,已過102歲的張修隆依然目光炯炯。他舉起一個拳頭說:「雖然面臨險境,但沒有什麼好怕的,我們就是來和敵人鬥爭的。」他斷斷續續地講述了一些當年在滇緬公路上冒着槍林彈雨搶運抗戰物資的經歷,不時激動,不時哽咽。張修隆老而彌堅的形象給記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多月後他就安詳地走了。

海南籍南僑機工中有個年齡最小(17歲)、個子最矮的機工叫謝川周。謝川周1922年生於海南萬寧,14歲時和哥哥謝森周下南洋投奔伯父,在馬來西亞學會了開車和修車。1939年,年僅17歲的謝川周瞞着伯父報名參加了南僑機工。到昆明集訓後分在西南運輸處第九大隊。他想不到的是,他哥哥謝森周也瞞着伯父偷偷報名參加了南僑機工,分配在西南運輸處華僑先鋒大隊。兄弟倆意外重逢,既高興又擔憂,怕兩人一旦都遭不測,讓父母無依無靠。

謝川周不愛說話,但非常聰明。他剛開始在滇緬公路上跑的路段是最險最難走的一段路,就是從畹町到保山運送汽油。那時這段道路全是土路,一下雨就坑窪不平,加上山高路陡,車子要麼打滑,要麼就陷進泥裏。睿智的謝川周很快就找到了在這段路上快速安全行車的好辦法。他在車廂裏裝上兩塊厚木板,每當路面被沖壞或塌陷時,就先把木板墊在路上,再小心地開過去。後來謝川周的這個土辦法被推廣到了整個車隊。

謝川周技術好又大膽,他還會講多種語言,傣話、潮州話、印度話、馬來話、海南話、英語……因此被調到華僑先鋒大隊,在緬甸仰光附近開車。1942年日軍佔領仰光,謝川周車隊從仰光撤到緬甸八莫。有一天謝川周從八莫搶運一車軍用物資趕回國內,途中得知前方已被日寇佔領。前不能進,後不可退。為了不讓軍需物資落入日軍手裏,謝川周果斷地將汽車墜入山崖,自己跟隨大批難民步行回國,經過18天的艱難跋涉才回到雲南騰沖。18天當中,他有15天沒有吃過一粒米,全靠野菜和涼水充飢。滇緬公路中斷後,謝川周為了繼續參加抗日,又參加中國遠征軍到印度,在遠征軍炮團任駕駛員。1943年他又先後到印度加爾各答英緬軍運輸隊和美國交通部所屬單位任司機。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駕駛着美國CMC卡車從印度加爾各答沿着中印公路回到昆明的黑林鋪,獲得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嘉獎。

謝川周和他哥哥謝森周雖然同在雲南,但由於戰事緊張,又被編入不同的運輸隊,因此在昆明時相遇後便再無聯絡。抗戰勝利後他們兄弟倆也沒見上面。謝森周復員回了馬來西亞,謝川周戰後就選擇留在雲南。晚年因難忘戰友和戰鬥過的地方,和幾位海南籍老機工一起定居芒市。謝川周一直在芒市的團結大街擺攤修打火機,還把老母親從老家萬寧接來芒市養老。1999年謝川周去世之前,他千叮萬囑要子女將他葬在芒市背後的一座小山上,墳墓要面朝芒市,讓他可以永遠注視着腳下這片他為之英勇戰鬥、深情付出過的土地!